時間:2023-02-17 12:33:06 | 瀏覽:202
中國的回族是一個多民族成分融合而形成的名族共同體,一般它的姓氏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構(gòu)成,講的也是漢語。那么,回族姓氏的來源又是怎么樣的呢?這期的中國姓氏就來一起看看吧。
回族姓氏同漢姓相比較,基本上沒有大的區(qū)別。但追尋回族姓氏的來歷卻很有特點。表現(xiàn)在語音變化上有:回族姓氏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其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的譯音,并非取自漢姓;比較而言,回族有許多姓氏是同姓不同源;回族姓氏內(nèi)部是同姓不同源,異姓且同源;回族姓氏同音多,但同音不同字;與漢姓相比,回族人口少,但姓氏數(shù)量卻不少,許多古老的漢姓回族有之,許多生僻的回族姓氏,漢族卻沒有。以上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回族姓氏內(nèi)容豐富,出處具體,自然有趣,特點鮮明,體現(xiàn)了中國回族的文化傳統(tǒng)。有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民族學的價值,其知識性。趣味性,學術(shù)性,歷史性融為一體,令人賞心悅目。
1、回族有些姓氏,直接來源于先民姓氏的首音或尾音。經(jīng)中外史家研究,回族蒲姓來源于阿拉伯人常用人名abll的譯音。泉州歷史上因蒲姓回回居多而有“半蒲街”的地名。今天東南沿海地區(qū)蒲姓回回較多。阿拉伯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丁字,即阿語den底尼,義為宗教信仰,元代回回人姓氏帶丁字的特別多;波斯人姓氏首音多帶有沙字,波斯語意為王,元代回回人姓氏也如此。今丁、沙等姓為回族大姓。
2、取姓氏中的一個字,作為自為的姓氏。例如,元代回回人伯篤魯丁,漢名是魯至道,魯即姓氏中的一譯音。但伯篤魯丁的后人倒沒有姓魯,而是去單人旁留白,以白為姓,今廣西桂林、馬平一帶白姓最盛。
3、以家世而得姓。古代一般是姓別婚姻,氏明貴賤,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但回族形成后,由于受風俗習慣的影響,基本上實行族內(nèi)婚,不同輩份之間通婚是不稀奇的;所以,回族大家族特別多,天下回回是一家,盡管姓氏不同,親戚關(guān)系卻十分緊密,祖先傳下來了許多不同姓氏的親緣體。例如元代賽典赤·瞻思丁家族,在中國傳了不少于16大姓?;刈鍐巫中盏拇蠹易寰透嗔?。
4、隨國姓或皇帝賜姓。一般說的國姓是指皇帝的姓,例如李唐,趙宋、朱明等朝代,這些姓氏回族不少,這是回族取得姓氏的一種方式。
5、賜姓是歷代皇帝都樂意做的,回族著名人物也不乏有之。如鄭和,原名為馬和,民間有“馬不能登殿,皇帝賜姓鄭”的說法。今江蘇六合縣的達姓,其祖上是波斯人姆巴拉沙,元初進入中原,因軍功賜蒙古姓達布臺(其第三世),初居浙江,后遷江蘇鎮(zhèn)江,元代移六合縣,子孫世代繁衍,現(xiàn)代著名大阿訇達浦生即達布臺的后裔。公元1295年西域回回人納速喇丁鎮(zhèn)守松江時創(chuàng)建了上海地區(qū)第一座清真寺,名真教寺,在寺內(nèi)又建成了"回回墳”,來自西域的穆斯林,以清真寺為中心定居。松江納速喇丁的后裔明以后被賜姓唐,并賜建清真寺。河南開封的回回梁家,據(jù)家譜所載,他家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從西域而來,做金疙賜科御醫(yī),皇帝賜其始祖姓梁名柱。
6、因官職、教職,民族而得姓。元代大臣回回人廉希憲(一說蒙古族,一說維吾爾族)出生時好其父布魯海穿擔任廉使之職,遂以官職為氏。火者,是波斯語,意為顯著或富用作對穆罕默德后裔或?qū)W者的尊稱,回族火姓可能來源于此?;鼗毓张c元時對官的稱謂--哈的有關(guān)。答姓和尕姓回回與教職稱謂"答失蠻","尕最"(明清時宗教法官之稱)相聯(lián)系。迭姓回回至少在元明時還有不少,明代正德年間泉州回教人士迭元高等募眾重修清真寺。迭里彌實是波斯語苦修者之意,迭姓回回似與此有關(guān)?;匦漳嘶刈遄铒@著的姓氏了,可能直接來源於回回民族本身,今華北,東北一帶回姓回族很多。
7、避難、避禁忌而得姓或改姓。清同治年后,回族遭到了滅頂之災,回回人為了反清復明,以明為姓,抗議清政府的屠殺政策,今寧夏固原有明家莊,云南明姓也為大姓;元社以降,明朝統(tǒng)治者為了報復泉州蒲壽庚侵宋降元之罪,殺回回蒲姓,使泉州蒲姓四處逃避,遷往各地的蒲姓,隨改姓為卜、楊、吳等姓氏,所以今泉州蒲姓甚少。安徽《童氏家譜》記載:清康熙八年(公元王669年),仝朝臣為州武舉。仝姓原為童姓。童姓始祖童小橋為清皇太子的御教師,在傳授武術(shù)時,不慎誤傷皇太子致死,其全家老小倉皇從陜西**府和州定居,改姓仝氏。
8、因地名、數(shù)字而得姓。部分楊姓回回,祖上原住北京羊角市,是元代回回人伯顏察爾的后裔,明初遷往山東益都,隨原地名姓羊,后改羊為楊姓。現(xiàn)代北京仍有羊姓回回;回族還有因數(shù)字而得姓的,如明代北京牛街禮拜寺的協(xié)教(海推布)是由回回人八光祚,八繼德父子繼承擔任,八姓乃由數(shù)字而得之。
9、因皇帝御批而改姓。明代回回人。茂,今湖北公安人,天順年間的進士。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不識其姓,念起來拗口。詢問內(nèi)閣李賢,賢答曰讀音與陜同,英宗皇帝遂將,改為陜。今西北陜姓回回不少,湖北省亦有。觀安徽省《王氏家譜》載:王診始祖玍科甲(玍音ga),回回人,自唐入居山西太原,仍以玍稱姓,當時唐王聽了不悅耳,即隆賜王姓。后來王姓以“欽易”為王家堂名。明咸化年間(公元1487年前),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遷至安徽。
以國名為氏。唐宋元時從中亞一帶遷來許多人士,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安姓出自安息,在今西亞伊朗高原東北部;石姓來自西域石國(今撒馬爾罕一帶)。米、安、石姓進入中國后,有一部分融為回族,今西北一帶仍可尋到他們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