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3:30 | 瀏覽:141
解讀百家姓毛姓。毛氏宗祠,是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毛姓,為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至2007年,總?cè)丝诩s250萬,占全國總?cè)丝诘?.2%。
毛姓文化之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是是一處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毛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韶山毛氏家族的總祠堂,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建筑系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青瓦,建筑面積約700平方米。宗祠大門天頭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門外兩邊各立一石鼓。
韶山宗祠
毛氏宗祠位于韶山鄉(xiāng)韶山村十八羅漢山麓,坐東南朝西北。
清乾隆六年(1741)毛爾達、毛彝生等人開始倡修宗祠,二十年(1755)七月購得毛介人的土地,二十三年(1758)開始動工興建,二十八年(1763)建成。該祠為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青瓦,建筑面積668.8平方米。它建成時距毛氏遷韶有370多年了,它是韶山毛氏的總祠。
宗祠大門門額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門外兩邊各立一石鼓。兩側(cè)對聯(lián)為“注經(jīng)世業(yè),捧檄家聲”。
布局
祠堂房屋分為三進。第一進為戲樓。樓閣中部為戲臺,可容納數(shù)十人登臺演慶。樓兩側(cè)為化妝室。樓下中部為一小廳。兩側(cè)各一廂房,左為庖廚地,右為酒飯舍。第二進為中廳。右廊懸鐘,左廊懸鼓。是全族辦公、講約、祭祀和擺酒設(shè)宴的地方。第三進是“敦本堂”,堂中安放歷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為住宿處,堂右為錢谷、祭器等物的收藏處。
歷史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總祠堂,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建筑系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青瓦,建筑面積約700平方米。宗祠大門天頭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門外兩邊各立一石鼓。毛氏遷韶有370多年了,它是韶山毛氏的總祠。宗祠大門門額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門外兩邊各立一石鼓。兩側(cè)對聯(lián)為“注經(jīng)世業(yè),捧檄家聲”。祠堂房屋分為三進。第一進為戲樓。樓閣中部為戲臺,可容納數(shù)十人登臺演戲。樓兩側(cè)為化妝室。樓下中部為一小廳。兩側(cè)各一廂房,左為庖廚地,右為酒飯舍。第二進為中廳。右廊懸鐘,左廊懸鼓,這里是全族辦公、講約、祭祀和擺酒設(shè)宴的地方。第三進是“敦本堂”享堂。堂中安放歷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為住宿處,堂右為錢谷、祭器等物的收藏處。
作用
這個祠堂的作用是什么,光緒年間的《重修宗祠碑》一開始就說得明白:“宗祠乃一族敬宗、收族、敦倫之所,應(yīng)行修造壯麗,以光前德,以樹家聲”,這里所說的“敬宗”,就是禮敬祖宗;“收族”,就是收攏“宗族”;“敦倫”,就是促進教化。顯然,它應(yīng)該是一族的標志性建筑。
門坊上方有“韶靈毓秀”四字,既指韶山山水之靈,又指韶山人文之秀。中國古代哲學十分倡導天人合一,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四個字正包含著這種哲理。
故事
門聯(lián)“注經(jīng)世業(yè),捧檄家聲”,上、下聯(lián)各說了一個毛姓的典故。上聯(lián)說的是漢代魯之大毛公毛亨、趙之小毛公毛萇先后注解《詩經(jīng)》的典故,引申說,毛家是以注經(jīng)為世代之業(yè)的,這自然是詩禮傳家的書香門第了。下聯(lián)則是用漢代廬江毛義“奉檄色喜”的典故。漢代承春秋古義,非常講究士行高潔。
毛義家貧,事親至孝。南陽人張奉慕名拜訪,正碰上朝廷任命毛義為縣令。當時高貴的士人以官為恥,而毛義卻“奉檄色喜”,即捧著任命狀喜形于色。因此張奉將毛義視為蠅營狗茍的庸俗之徒,堅決地走了。后來,毛義的母親去世,毛義辭官回家守孝,朝廷推舉賢良,再次征召毛義出外做官,毛義堅辭不就。這下張奉才重新認識了毛義的高潔,感嘆地說:當初毛義就官是為了奉養(yǎng)母親啊。因此“捧檄家聲”說的就是以孝道傳家。這樣一細細分析,這副對聯(lián)就頗有味道了。
1968年有關(guān)部門對該祠進行了較大維修,使其保持20世紀20年代原貌并對外開放。1972年9月湖南省將該祠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