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4:36 | 瀏覽:190
我們都知道氏是古代是表示了一個家族,許多人也是沒有資格獲得氏的。而能夠獲得氏的方法也不同,因此也就有了許多有趣的氏。
那么,本期中國姓氏了解氏是什么意思及其來源。
現(xiàn)今的姓氏,多數(shù)確立于春秋至秦漢時期,有的則更晚一些。在這一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遠古概念和差別已經(jīng)逐步消失,人們干脆把姓氏合一,“姓”開始成為姓氏的總稱,亦即現(xiàn)代姓的真正含義。
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tǒng);“氏”起源與父系社會,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來為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后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國家產(chǎn)生以后,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
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后,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志。所以這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則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一樣。
姓氏大量產(chǎn)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周代制度規(guī)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余的兒子統(tǒng)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tǒng)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tǒng)稱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
公孫的子孫不屬于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為氏。
2、以所居的地名為氏。
3、以官名為氏。
4、以技藝為氏。
5、以祖先的謚號為氏。
這樣,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chǎn)生了,其數(shù)量遠遠超過姓的數(shù)量。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xiàn)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xiàn)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