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4:46 | 瀏覽:135
周,是一個年代久遠的姓氏,它在百家姓里也是位居第五。 周姓出現(xiàn)的最早時期,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源于姬姓,是黃帝的后裔。今天為大家講述浙江諸暨周姓宗譜序宗祠記。
?
梅軒公宗譜自序(公元1225年)
夫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有兄弟而后有宗族,一家之親,始于三者而已。然自一家至于九族,上承下繼,而親親有自矣??鬃釉唬骸安粣燮溆H,而愛他人者,謂之背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愛敬先于吾親而后及于他人,斯不失先后之序矣。使能知一本之理,則知吾身本于親,吾親本于祖,推而上之,則愛敬之道又不止親身而已。《記》曰:“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良有以夫?!蔽嶂缺炯?,厥后子孫以國為氏。秦漢以來,顯者歷歷,有稽而斷(續(xù)),自詳符來遷,則東鎮(zhèn)關為世居。有諱靖,字天錫者,當宣和間登進士第,受太學正錄,升太常博士朝散郎,娶世戚李翰林女,生一子:諱亥,行二十,從父扈蹕,南渡于杭。登紹興九年進士,任大理評事文林郎,卜居越之諸暨紫巖盛厚里,生三子:曰勤、謹、和。勤生三子,長居盛厚,次遷剡之開元,季贅山陰阮港唐氏,因冒其姓而居為焉。和登進士,任大理卿,生二子,歸隱江大。謹,吾父也,任行軍司馬,娶廖氏,諱淑,生三子:長曰治,行伯五,遷居南隅。仲曰訚,行伯八,贅本隅金氏,受宣義郎寧國府教授。季即恪,亦叨宣義郎,遷殿前承旨,奉詔致政,從兄治共居之。世與廖樞密親誼,暨晦庵先生友善,書札往復,及家刻警錄,皆摹石位列于圖。以家藏舊書,考正異同,我族蕃衍未詳。近以入正錄南渡于杭,為今之世祖。其族中更有知所自者,增以葺之,使子孫聞其姓,察其名,相為永之,乃曰:“我之族屬也,必加禮異于路人,庶不失
愛敬之義矣?!彼棺V傳之不朽,俾后世閱是譜而知所本焉。
大宋寶慶改元(公元1225年)乙酉仲春望日四世孫恪謹序
諸暨梅山村·周氏宗祠記
鏡山滴蒼翠,田疇繞碧水;盛夏紅荷香,仲秋有丹桂。
吾邑諸暨,自秦以降,更替十朝而不廢;吾鄉(xiāng)周氏,以國為姓,歷三千載而長盛。暨陽境內(nèi),浣水長流,物阜民康,尤多名士俊才;周氏家族,瓜瓞綿長,人丁興旺,代有忠義節(jié)孝,其跡昭昭,不可備述矣。
吾祖周惇頤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一文流傳千古,為世間學子之座右銘。吾鄉(xiāng)親祠曰:“愛蓮堂”,乃明周氏裔孫之志也!
梅山周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葉,歷代多有修繕擴建,規(guī)模甚廣,建構奇巧,聲播越中。祠為五楹三進,座北朝南,門面裝飾考究。四根石柱,昂然而立,斗拱巧設,“雀替”精構;船蓬軒頂,曲直有致。祠額榜書:“周氏宗祠”,金鉤鐵劃,古樸勁猷。
中進天井中,筑有“萬年臺”一座,重檐出挑,吻脊聳立,雕梁莊重,藻井華麗,“綺井列疏乃懸蒂,華蓮重葩而倒披”。前臺置石獅一對,靜觀人情世故,兩側(cè)石柱二支,上鐫“九天星宿檐前見,萬里云濤座上浮”楹
聯(lián),似有飄然欲仙之感。每逢春節(jié)佳日,時有伶人粉墨登場,演繹古今傳奇,訴說人生悲歡;鄉(xiāng)人鄰里,接踵而來,駐足觀賞,其樂融融。
中廳寬敞高朗,楹聯(lián)高掛,文章千古,多為贊賞褒揚之言,弘正否邪之辭。更多匾額橫懸,凡我梅山自明季至民國四百余年間之科舉功名、仕途品階、志士聞人、貞潔孝悌─ ─展列其間,傳承歷史,光前裕后。
后進高古肅穆,內(nèi)設梯形神龕,上陳列祖列宗之牌位,百世照穆,千秋俎豆。中有一方木箱,保存《暨陽南門周氏四年宗譜》,每年春節(jié),族人點香插燭,頂禮膜拜,此實為緬懷祖宗之先德,明族輩長幼之序律,正鄉(xiāng)人親疏本源之所在也。
中后廳中間天井,祖上植桂子兩棵,一側(cè)金桂,一側(cè)銀桂,歷數(shù)百年滄桑,仍主桿壯茂,枝葉葳蕤,猶喻周氏家族,根深葉茂,人丁興旺。每逢八月中秋,丹桂十里飄香;若留存至今,堪稱寶樹名花,乃蓋市之古木焉。
子曰:“逝者如斯”。時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史無前例之“文革”沖擊神州大地,多少文化遺產(chǎn)被無端毀滅;我周氏宗祠也在劫難逃,歷代楹聯(lián)匾額被視為“四舊”,入“橫掃”之列,于是碑裂匾碎,令人痛心疾首。及至七十年代,當時的南山公社為建辦公大樓,不顧民眾反對,拆毀周氏宗祠,浩浩四百年古跡,至此茫然無存,父老鄉(xiāng)親莫不扼腕嘆息!
所幸者,梅山尚有鳳集公祠(即新祠堂),籌于清末,成于民初,至今尚存前廳。
爾今,新世紀曙光朗照寰宇,神州萬里,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祖國建設,日新月異,欣欣向榮。周氏族人,盛世續(xù)譜,屬予作《周氏宗祠記》;吾才疏筆拙,難敘精華,謹具陋文一篇,為后人備考耳。文畢,尚有一心愿略表于此:何日合族同心,再建新祠,以傳后世。殷殷我心,是為記。
甲申(公元2004年)一月周氏裔孫煦鳳沐手拜撰
注1:晦庵先生(宋·朱熹 )
注2:浙江諸暨梅山村自暨陽南門周文公之二子周栗,周武公(文二弟)之三子忭之子遷梅山后,泱泱已成大族。2004年重修梅山譜,功在千秋也。
注3:錄自浙江諸暨梅山村周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