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5:07 | 瀏覽:131
解讀百家姓韋姓。韋氏在廣西分部情況,夏朝始祖元哲裔孫。韋姓的發(fā)源地當(dāng)是今河南境內(nèi)滑縣的豕韋古國。有多種來源。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萬人,第一大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多年蒐集、瀏覽、選輯有關(guān)史書、志書和姓氏通書、族譜等資料表明,廣西韋氏有兩支。第一支,也是最早最大的一支,即夏朝始祖元哲裔孫,秦、漢、唐、宋等朝從北方和中原大批南來,開發(fā)廣西,繁衍后代,如今苗孫遍布八布桂東南西北中各市縣。史書、志書、族譜凡寫有“士著”者,還應(yīng)上朔至戰(zhàn)國,春秋、西周、商朝,駱越、西甌族從黃河下游游牧到嶺南(廣西)定居的韋氏。第二支,漢朝韓信兒子韓瀅,因父被害而改韋氵營,密送南海,某朝始,其子孫西移,如今分居八桂一些市縣。
1、象州等兩縣韋氏
秦朝從軍來,移民來,流放來的韋氏,廣西中部象州,南部平南有考。東北西部市縣也應(yīng)有考,以逐步查清祖源,理出世系。
象州縣韋氏
韋文機、韋敏主編,1994年出版的《象州縣志》載:①韋姓系象州縣第二大姓,僅此于覃氏。②象州縣大樂鄉(xiāng)韋貴豪保存的《韋氏族譜》記,韋姓顓頊(編者注:應(yīng)為元哲)之裔,國號豕韋,遷廣西后為嶺南著姓。③歷史上象州縣有兩支漢人南來,一支系秦朝從北方和中原移民嶺南,一部份在象州定居,成為象州縣早期移民(含韋氏)之一。另一支則是宋朝北方和中原大批漢人南來(含韋氏)。④明朝后,韋氏多由東蘭沿紅水河流經(jīng)來賓、柳江遷入象州,韋山濤子千二韋景明的裔孫從東蘭來,以那勒、韋瑞、巴廖、交址為聚居點。千五韋景文的裔孫韋經(jīng)從平南來,住壽村、大樂、百丈、皇姑、象州、北晶、運江等鄉(xiāng)鎮(zhèn)。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原主席韋純束系韋經(jīng)28世孫。
注:韋經(jīng),同名者兩人或三人。這里的韋經(jīng)系韋景文五世孫。
平南縣韋氏
1993年出版的《平南縣志》考:“平南韋氏大抵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進入和形成的,如秦漢‘徒中原罪人(編者注:大量的是從軍來,移民來)九居期間。魏晉南北南,北主多戰(zhàn)亂,部份士族南遷,先到廣西(陸川、平南)一帶落戶。清康熙(1662-1722年)、乾?。?736-1795年)年間,曾行獎勵墾耕的政策,招集閩、粵漢人入桂務(wù)農(nóng)。道光(1821-1850年)以后,廣西南海、番禺、順德、肇慶等地漢人,不斷地到縣內(nèi)各圩鎮(zhèn)經(jīng)商。民國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批粵藉漢人流入平南。據(jù)考,韋經(jīng),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入桂,后封地于融州、宜州一帶(編者注:韋經(jīng)、千五韋景文孫。韋景文,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平儂智高來,這里韋經(jīng)入桂年代有誤,或非千五韋景文孫。)韋經(jīng)生三子:應(yīng)仁、應(yīng)文、應(yīng)禮。應(yīng)仁之曾孫、韋五嗣因避亂從宜州到平南。平南韋氏目前主要分布于東華、丹圩、六陳、大安、環(huán)城、平山、大鵬、國安、秀練、大新、安懷等鄉(xiāng)鎮(zhèn)。
2、合浦等六市縣韋氏
夏朝元哲裔孫韋料貞,漢朝隨馬援伏波將軍率軍南來平定征側(cè)、征武姐妹叛亂后落藉合浦,裔孫移居防城、上思、崇左、環(huán)江等市縣
合浦縣韋氏
1991年出版的《合浦縣志》載:”全縣姓氏159個,韋氏居第108位?!案鶕?jù)史書、志書、族譜敘述,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交址首領(lǐng)征側(cè)、征武姐妹起兵反對漢王朝,合浦等地”蠻俚“群起響應(yīng),下六十五城。十八年(42年)韋料貞隨馬援統(tǒng)帥大軍南來,擒斬兩征,平定叛亂后,馬援班師回朝,留韋料貞及部卒戍邊。韋料貞援那狼把總,落藉合浦。合浦有韋料貞后。
防城韋氏
京兆堂韋國后裔,青州府衛(wèi)揮使韋料質(zhì)(貞)為部將與馬援南來,擒斬兩征,平定叛亂后,韋料貞被派駐合浦、欽州、防城一帶,任最高軍政長官,賜世襲那狼把總。韋料貞在 邊屯墾中,沿用”和綏百越“政策,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鼓勵子孫與越人通婚,邊境安寧。在這塊封地上,韋料貞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望族。如今,分居防城灘營、那勒、大葉、扳八、洞中、扶隆、江山等鄉(xiāng)鎮(zhèn)和上思等市縣。
上思縣韋氏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載:”上思是82個姓,韋姓居第七位?!肮埠蛧渡纤伎h志》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縣姓氏109個,韋氏居首位。”上思是韋氏系防城韋料貞第五世孫韋文蔚率族人大舉遷入,子孫大量繁衍。如今遍布全縣各地,比較集中的有公正、思陽、叫安、東屏等鄉(xiāng)鎮(zhèn)。
崇右市韋氏
1994年出版的《崇左縣志》載“全縣共175個姓,韋氏居第9位,東漢為馬援平定嶺南,就有韋氏隨征落藉左江地區(qū)。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狄青南征,部隊來自山東,后由其部屬(含韋氏)韋領(lǐng)江洲、左州、羅白、崇善等地并世襲上官。明清以至民國,亦有自廣東、福建、江西韋氏移居。1958年有韋山濤子,千四韋景福裔孫韋妙應(yīng)的14世孫韋燕彩、韋紅彩、韋慶彩等10兄弟從浦北大成鎮(zhèn)寶雞村遷江州鎮(zhèn)浦升村定居。根據(jù)韋緯級資料:韋法奇,祖藉山東,世居崇左縣馱盧鎮(zhèn)社瓦村水口屯,子孫繁衍已10代,又據(jù)韋榕資料,韋光,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已在崇善(今崇左)縣梨山村居位,繁衍13代、17支。韋慶彩提供,崇左縣有千六韋景武后裔一萬多人,分居崇左各地。
環(huán)江縣韋氏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載:思恩縣(1951年并為環(huán)江縣)“韋、覃兩姓最矩?!薄绊f氏之族,散居百村左右,族居最盛者為右區(qū)廣南,左區(qū)古賓,后區(qū)下斡和穿山牛垌等村。而宣北縣(1951年與思恩縣并為環(huán)江縣)邑民多聚族而居,盧、莫、覃、韋、蒙五姓最矩?!薄绊f氏之族,系出山東,始祖明道來自漢代,今有戶九百六十。環(huán)江縣水源、坡柏韋氏,系韋正修(號玉坤)裔孫?!?/p>
欽州市韋氏
1996年出版的《中國韋氏通書》載:“防城韋料貞后裔韋清相,其子孫居住欽州大壽那鋪村,已繁衍18代。”1996-1998年出版的《韋氏族譜山濤支系·景岱、景宗、景福、景文分冊》載:千三韋景宗裔孫分居板城、寺鎮(zhèn)、那蒙、小董、長灘等鄉(xiāng)鎮(zhèn),千四韋景福裔孫分居小董、板城等鄉(xiāng)鎮(zhèn)。
3、上林等六縣韋氏
夏朝元哲裔孫韋厥,唐朝統(tǒng)軍來桂,平定黃峒蠻黃少卿叛亂后,落籍澄州(上林)。1996年出版的《中國韋氏通書》指出,“韋厥裔孫分居馬山、武鳴、隆安等縣。”
上林縣韋氏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載:“上林韋氏……始祖韋厥,……子金倫、銀倫。”1996年出版的《中國韋氏通書》指出:“韋厥苗裔分居上林、馬山、武鳴、隆安等縣?!表f厥有后。上林縣哪個鄉(xiāng)鎮(zhèn)村街韋氏系韋厥后裔?由上林縣兄弟根據(jù)族譜記載和傳說確定。韋山濤支系,千一韋景岱苗孫分居白圩、巷賢、西燕和太平等鄉(xiāng)鎮(zhèn)。千四韋景福苗孫分居白圩、巷賢等鄉(xiāng)鎮(zhèn)。千五韋景文苗孫分居大豐、明亮等鄉(xiāng)鎮(zhèn)。
馬山縣韋氏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載:“隆山縣(馬山縣)之大姓為韋、黃、蘭三氏?!?996年出版的《中國韋氏通書》指出,韋厥“苗裔分居……馬山……”韋山濤支系,千一韋景岱苗裔分居周鹿、興隆等鄉(xiāng)鎮(zhèn)。千三韋景宗苗裔分居片聯(lián)、古陵等鄉(xiāng)鎮(zhèn)。千四韋景福苗裔24個分支,分居馬山各鄉(xiāng)鎮(zhèn)。千六韋景武苗裔分居古靈、楊圩,上龍等鄉(xiāng)鎮(zhèn)。
武鳴縣韋氏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載“1949年全縣85個姓,韋姓排第七位?!?996年出版的《中國韋氏通書》指出資料,武鳴韋氏族原有三:一為京兆堂韋厥裔孫,其代表有韋鴻恩世系,明·弘治(1488-1505)年初由上林縣遷來,分居太平鄉(xiāng)文譚村,已繁衍12月房、23代;①韋文聰世系,分居文育村。已繁衍23代;②韋宥柏世系,分居文筆村,已繁衍22代。二為韋三絕裔孫由……南京遷來;三為韋山濤裔孫,包括千一景岱裔韋繼權(quán)、韋文全子孫遷居靈馬,子孫繁衍20代和13代。千三12個支系,千六8個支系等。再者,“一系出賓州,始祖仲容(榮),千五韋景文3子,宋代遷來,今百余戶。一系出山東益都,始祖松柏,宋代遷來,其后裔散居?xùn)|區(qū)、今三百余戶。一系始祖韋吳,凡嗚山腳下,下由、楊圩、雷圩、兩江、龍?zhí)?、和圩、小際陸、馬頭韋氏,皆其后裔,現(xiàn)有千余家。此族自明已盛,中分二者,明代五,清代三。”
隆安縣韋氏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隆安全縣56個姓,韋姓居14位?!薄堵“部h志》編委會統(tǒng)計,1985年全縣147個姓,韋姓仍為14位,主要分布于丁當(dāng)、喬聯(lián)、楊灣、萬朗、上孟、龍禮、愛華、南圩、那桐、都結(jié)、布結(jié)等地。1996年出版的《中國韋氏通書》指出:“隆安縣有韋厥后裔。”
都發(fā)縣韋氏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載:“都安縣……韋、黃、蘭人口最盛?!倍及部h地方志編委1987年調(diào)查,全縣206個姓,其中韋、黃、蘭人口最多。致于祖源,1996年出版的《中國韋氏通書》指出“最早有韋厥支系,稍晚有韋山濤支系,另一支相傳韓信后裔,始祖韋天貢。此外,從區(qū)內(nèi)各縣、市及鄰省(廣東、江西、湖南、貴州)亦有入遷者。”清楚的有千一韋景岱21世孫韋英炯裔孫居住安陽鎮(zhèn)和舉街。韋正周,明·洪武(1368-1399)年間率子韋兆虎、韋兆象、韋兆鱗從東蘭遷今都巡大興鄉(xiāng)百康村,子孫繁衍已13代。千四韋景福七世孫韋文昌、韋主器、韋護等后裔居住鎮(zhèn)安街。中共廣西區(qū)紀委原書記韋成棟都安縣地蘇人。
大化縣韋氏
1987年析都安、巴馬、馬山地設(shè)置大化瑤族自治縣。1996年出版的《中國韋氏通書》指出:“大化韋氏在該縣也是大姓之一,其族源支系有三;主要’韓改韋‘天貢支系,人數(shù)多分布廣。其次韋山濤世系。三為韋厥裔孫。后者雖歷史久遠,但所占比例較小?!卑礆v史,韋厥唐朝統(tǒng)軍來桂,韋山濤宋朝率軍來桂,留6子及宗親1700人于桂,繁衍后代,歷史長,人數(shù)多,子孫便多。天貢何時來桂?不清楚。
4、東蘭等四十五市縣韋氏
宋朝韋山濤隨樞密副使狄青統(tǒng)軍來桂,平定儂智高叛亂后,韋山濤留6子及宗親1700人于廣西。這支留人多,仕官多,妻室多,子孫也多。如千一韋景岱20世孫韋祖宏,士司,生子24個。今天,韋山濤苗裔遍布八桂東南西北中各市縣。
東蘭縣韋氏
劉介編《廣西通志·1949年稿》載:“今據(jù)調(diào)查,東蘭九十七個姓,……人口最盛者為韋姓?!?994年出版的《東蘭縣志》述:“1985年全縣姓氏171個,韋姓居首位,分布全縣各地?!f氏先祖來自山東,……歷代都是這里的執(zhí)政者?!北彼位视游迥辏?053年)韋山濤從山東攜6子,領(lǐng)宗親1700人的鐵騎軍,隨狄青到賓州(賓陽縣),元夜繞道高田佛子村合灶隘,于賓州昆侖關(guān)(雄南關(guān))西南的歸仁鋪(當(dāng)時宣化縣,今南寧市興寧區(qū))打敗儂智高。韋山濤大子韋景岱奉狄青命令追殲儂智高北儂日造的殘敵,入木蘭(東蘭)設(shè)行營于都彝,后累建戰(zhàn)功,授木蘭安撫司(土司),世襲26代,歷619年(至改土歸流)。土司妻室多,兒子多,遍布東蘭18個鄉(xiāng)鎮(zhèn)和廣西上林、田東、田林、柳江、柳州、鳳山、宜州、都安、河池、南丹、環(huán)江、鹿寨、來賓、桂林、永福等市縣以及貴州都勻、獨山、荔波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