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當然是個大姓,我們都知道它在
百家姓當中排名第八,它的來源也是非常復(fù)雜的。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那么作為全世界總?cè)丝跀?shù)量最多的姓氏,它在歷史上留下哪些郡望堂號呢?
堂號: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1、三槐堂簡介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號。三槐王氏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聞名天下,枝繁葉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王氏家譜目錄中,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占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shù)的40%左右。
2、三槐堂的由來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后及漢、周,北宋建國后,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jiān)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時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開寶二年(969年)之間。
王祜落戶開封的具體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遺跡志》說在仁和門外,清周城的《宋東京考》說在望春門外。這仁和門和望春門實際指的都是曹門,即今曹門關(guān)中街偏北一帶。
宋開寶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節(jié)度使符彥卿謀叛。魏州即大名(大名縣亦名魏縣),宋太祖乃派王祜權(quán)知大名府。那個時候,莘縣一帶歸屬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錦還鄉(xiāng),許以“便宜”行事,并以趙普(一說王溥)相位相許的真實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訪,卻查無實據(jù),數(shù)月無聞。宋太祖乃驛召面問,王祜直言稟報,符彥卿無謀叛事實,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擔保。甚至直諫太祖吸取晉、漢(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太祖聽后很不以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來,王祜升遷宰相的許諾當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內(nèi),手植槐樹3棵,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以我們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當時的心情,很可能對自己當不成宰相有點生氣,可能是“別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孫一定有能擔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氣話。當然,也可以認為王祜這句話是他的自信或遠見。但他以三槐比擬三公確是無疑的。
后來的事實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他的預(yù)言變成了現(xiàn)實。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陽,傳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為潞州刺史,曒公八傳至言公,為唐滑州黎陽令,言公生徹,為后唐進士,官至左拾遺,徹公生佑,是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后晉天福年中,以書見桑維翰,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辟為觀察支使。至后周,仕為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監(jiān)察御史,后加集賢院修撰,轉(zhuǎn)戶部員外郎。至宋太宗時,知河中、開封二府,以病請告,拜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戰(zhàn)亂,歷事后晉、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顯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東時,筑室于仁和門外,嘗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稱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后來王佑裔孫因之而稱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纓相繼,歷世為官,子孫分任各處,子孫散布于海內(nèi)外。
3、三槐世系淵源爭議論述要錄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時期的王言至王鞏的六代世系人物,無論從史書或譜牒資料上看均比較完整和詳盡,這與當時北宋政權(quán)社會穩(wěn)定,三槐王氏處于鼎盛時期有關(guān)。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時期政權(quán)更換頻繁、門閥顯貴亂套、多數(shù)姓氏世系出現(xiàn)斷層。三槐王氏世系上朔雖有延綿,但存在二個分歧要點。一部分是認為三槐世系要掛在王元之后的瑯琊世系,另一部分認為應(yīng)掛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許多后裔隨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遷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處播遷,枝繁葉茂,史書難于記述,各方譜牒紛說不一,所以至今約900年歷史的三槐世系也難于理清。
4、宋代后的三槐王氏
元時雖然蒙古人排斥漢人,但三槐王氏在朝中亦不乏其人,如王因的曾孫王約被元仁宗帝敬為儒師,官至太子副詹事、河南河北行省右丞、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贈梁國公、文定公,官從一品,為元代三槐家族中官職最高者。為感謝老師,元仁宗帝特意安排王約到祖籍地汴梁(今開封)任職河南河北行省右丞,元廷還推恩三世,贈王約的父親王松年榮祿大夫,司徒柱國,追封梁國公,謚文惠 ,母成氏,追封梁國夫人;王約的祖父王通,贈資善大夫、中書右丞、上護軍,追封汴梁郡公,謚莊穆, 祖母陳氏,追封汴梁郡夫人。王約的曾祖父王因 , 贈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護軍,追封汴梁郡公,謚敬懿 ,曾祖母張氏,追封梁郡夫人。
王約的政績頗豐,《元史》有傳。元蒙史有評價“元朝前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四月,鐵穆耳從和林到達上都(今內(nèi)蒙古多倫東北),在重臣伯顏、玉昔貼木兒的支持下,由宗室諸王會議推立為帝,是為元成宗。 成宗在即位詔書中宣布自己將奉行先朝的‘成規(guī)’,但實際上還是對忽必烈晚年的一些政策做了調(diào)整。中書右司員外郎王約的上書則較為具體地表達了成宗的守成政治方針。 王約建議在經(jīng)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停止所有非急需必需的土木工程,免除歷年積欠的賦稅,重新核實納稅的民戶,以減輕民眾負擔,與民休息;同時設(shè)立義倉,賑濟貧苦孤獨之人,開放打獵等禁令,實行有利于農(nóng)業(yè)的措施,以安撫民眾,發(fā)展生產(chǎn)。在政治上,整頓吏治,打擊貪污受賄,革除多年的積弊;慎重地選擇官吏,尤其要慎重地選擇直接治理民眾的府、州、縣長官;重新修訂律令,嚴明賞罰;裁減多余的官吏,精簡機構(gòu);減省煩瑣的條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以提高辦事效率。在對待周圍鄰國關(guān)系上,不要斤斤計較于要求別人朝貢,甚至為此動武,應(yīng)該以恩德招抵遠方之人。此外,王約還主張辦好學校,以培養(yǎng)人才,以及朝廷上下都應(yīng)該了解民情等等。王約的建議實際上成為成宗一朝,特別是元朝前期的施政大綱?!? 王約的兒子王思誠官奉議大夫、秘書監(jiān)著作郎,為《宋史》30名編撰史官之一(總裁7人、史官23人),王約的孫元末明初避亂沿運河遷山東滕州薛城境內(nèi),后因水災(zāi)王約的曾孫王讓又遷到滕陽郭河邊,其裔孫后分支江蘇沛縣王菜園村、司庵村,豐縣謝村等地,現(xiàn)代較著名的有中國書畫泰斗王學仲。
元代蒲道源有詩《壽豫齋王大學士》贊曰:
清時名德細推排, 海內(nèi)于今數(shù)豫齋。
官歷圣朝凡四葉, 澤流家世自三槐。
人間勝日居仙府, 天上文星近堯階。
紅頰霜髯眞壽相, 川增坐見福無涯。
?。ā堕e居叢稿》 順齋先生卷之六)
元代著名詞人張野在王約壽宴時贊“三槐堂”后繼有人,寫下了《沁園春為王彥博尚書壽》:
佳氣蔥蔥,喜事重重,福祿疊來。
記秋官重任,去年顯擢,春闈寵渥,今歲安排。
壽算綿綿,班資袞袞,迤邐相隨到上臺。
人都道,不調(diào)和鼎鼐,豈盡其才。
眉間陰德紋開,應(yīng)只為,惟刑之恤哉。
看門閭高大,堪容駟馬,兒孫昌盛,已種三槐。
喚起瓊姬,滿斟玉露,官事無多且放懷。
年年醉,對春回柳眼,雪暈梅腮?!?br />
王姓望族
瑯琊王氏家族
瑯琊王氏,在中國古代西漢王吉祖孫三代,祿位彌重,”有累世之美“稱號,開創(chuàng)了瑯琊王氏顯貴的先河。至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瑯琊王氏已是頭號門閥士族。又與陳郡謝氏合望族者,輒推王、謝。
瑯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quán)的穩(wěn)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東晉建國后,定都:建康,傳開國典禮上晉元帝叫王導與他一同坐在龍椅上。王導本為東晉朝實際創(chuàng)建者。世傳”王與馬,共天下“。
太原王氏家族
起源于山西的太原,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并列為五姓七族高門。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門閥士族的地位。她開基于兩漢之間,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國家、社稷上的力挽狂瀾而把這一家族推為天下名門。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后,門閥政治走向興盛,他們曾封侯拜相,出將入相。
歷盡興衰沉浮之后,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終還是憑借祖上蔭功和貴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興盛不墜達兩百年之久。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流行開來。流風余韻,厚積薄發(fā),到了唐朝,太原王氏這塊沃土中終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形成大唐詩歌史上一個目不暇接的詩壇盛宴。
郡望
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始祖為周靈王太子王子喬。
瑯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瑯琊,郡治相當于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此支王氏,開祖為周桓王(林)第二王子即王子成父。
北??ぃ簼h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于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qū)。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媯姓王氏。
東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稱東???。治所以郯(今山東省郯城北),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陜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于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ぶ蜗喈斢诮裉旄拭C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后稱居延海。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jīng)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