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40:26 | 瀏覽:201
解讀百家姓朱姓。講述朱姓先賢的典故、趣事,看朱姓先賢的榮辱興衰。朱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
朱項斗聯(lián):傳說有個小鎮(zhèn)住著姓朱和姓項兩個家族。兩姓之間時常發(fā)生摩擦。姓朱家族蓋了一個大祠堂,想顯示一下本族的威風。姓項的家族,豈甘落后,也興師動眾,蓋了一個。姓朱的族祠先蓋好了,又想在祠堂的大門上掛一幅有氣派的對聯(lián),以壓倒姓項。他們左思右想,終于想到:后梁的朱溫、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坐過龍庭、當過皇帝的朱家人;理學(xué)家朱熹,在大宋國時代,也曾以“亞圣”名震天下,是朱氏門中杰出的一個風云人物。他們根據(jù)這些歷史典故,在祠堂門左右各書四個字,構(gòu)成楹聯(lián)一副:兩朝天子;一代圣人。項姓祠堂也建成了。
項家看到朱氏祠堂楹聯(lián)的狂妄口氣,大為憤慨。因此,他們召集了全家族的大會,又把秀才們找到一起,考察項氏家譜,專門研究如何寫一幅對聯(lián),才能壓倒朱氏的凌人傲氣。很多人都說:“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天地間,哪有比這些更神氣的呢?”談過來,談過去,商量了幾天,總討論不出個頭緒來。最后只好決定:出重賞,向外界征求楹聯(lián)。朱氏那邊,見到這種情形,得意非常。哪知,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還漂打魚船。有個外鄉(xiāng)人應(yīng)征來了。項家把他尊為上賓。在項姓召集的全族首腦人物會上,外鄉(xiāng)人給大家講了兩個歷史故事:一個是春秋時代的故事。
孔子曾經(jīng)拜在項橐(讀駝)的門下,向他學(xué)禮儀。另一個是秦漢時代的故事。項羽抓到劉邦的父親后,用大鼎將他煮逝世。這個外鄉(xiāng)人講完故事后,大聲向眾人說:“朱氏門中有人當過天子,項門中人,曾把天子的父親煮逝世;朱氏門中有人稱為圣人,項門中人,曾經(jīng)是圣人的老師。我要代你們項姓用以上的歷史故事,作一副對聯(lián),壓得朱家透不過氣來!”外鄉(xiāng)人的話音一落,項姓族人立刻歡呼雀躍,殺牛宰羊,盛情款待了這位外鄉(xiāng)人,并給以重賞。第二天,項姓宗祠的大門上,也是左右各書四個字:烹天子父;為圣人師。這副對聯(lián)與朱氏宗祠門上的那幅,針鋒相對,凌頂壓頭,占了上風。朱族的人見了,目瞪口呆,一語不發(fā)。朱氏人看到秀才抖出這副對聯(lián),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確感如此斗下去,實是于家于國無益,遂同意和解。自此,朱項兩村和睦相處,互通有無,共同發(fā)展,相安無事。但是斗聯(lián)的慣例仍然保留下來,只不過不再是“抬高自己,貶損他人”了,而是成為文化交流的一塊陣地。
朱氏崇拜赤心木:“朱”字的內(nèi)涵是很豐富的。在我們祖先那部最古老的漢語字典——《說文解字》中,對“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原來,朱氏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義并非紅色,而是指稱一種樹心為紅色的樹木。淵博的古文字學(xué)家們解釋說:古“朱”字是所謂“合體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點。從圖的甲骨、金文我們也可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兩個構(gòu)件組成:“木”象樹木之形,“一”是一個指示性符號,原本寫成“·”形狀,標在木中,象征樹心。清朝大文字學(xué)家段玉裁說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謂“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識之?!?br/>
就象“本”字的一指樹下“末”字的一指樹上一樣,“朱”字的一指樹中。遠古史和圖騰學(xué)的知識告訴我們,人類在童年時代盛行各種圖騰崇拜,這些遠古的先民們,往往以某種動物和植物作為氏族群體的神圣象征,并認為全體氏族成員都為這種圖騰的后裔。最古老的朱氏的形成,也是這種圖騰崇拜的結(jié)果。在采集農(nóng)業(yè)的原始階段,人類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帶。對這些賴以生存的樹木植物,人類本能地產(chǎn)生出各種依戀、親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其中便有這么一支血緣氏族群體,對他們周圍的赤心木產(chǎn)生了這種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們把這種赤心木叫做朱木,并把它當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神圣的朱木的后裔。于是,朱木便成為這個氏族的族徽和圖騰,這個氏族便把自己稱為“朱”氏族,久而久之,被本氏族代代相承,并得到了周圍其他氏族的普遍認同。于是,作為后世一部分朱氏的血緣先祖——朱氏族便形成了。
叔術(shù)屢讓君位:周宣王三十二年乙巳(公元前796年)邾顏被周宣王誅殺后,其弟邾叔術(shù)繼位為邾國君。據(jù)說叔術(shù)之嫂,即邾顏的夫人盈氏,是個傾國傾城的絕色美婦。邾顏逝世后,他的這位夫人卻頗為貞烈,當時各國王侯公子都垂涎她的美色,她卻發(fā)誓:“誰能為我報殺夫殺君大仇,誅殺鮑、梁二賊,我便嫁給誰?!笔逍g(shù)繼位,本是由周宣王所命,但叔術(shù)即位后,卻不盲從周室,仍能以國家及邾國族利益為重。不久,他便率領(lǐng)邾國人為國君即乃兄邾顏報仇,將殺君仇人魯國的鮑廣父、梁買子二人誅殺。而顏夫人盈氏果然實現(xiàn)諾言,改嫁小叔叔術(shù)為妻。
先前,盈氏與邾顏生有二子:夏父、友。再婚后,她又與叔術(shù)生了一子,名叫盱。叔術(shù)娶寡嫂為妻后,養(yǎng)兄子、育己子,不分彼此。當侄兒邾夏父長大成人后,叔術(shù)于周幽王元年庚申(公元前781年)趁周宣王去世之機,一改周天子成命,把邾國君位拱手讓還給前國君邾顏之子夏父,邾夏父復(fù)國為邾國君后,非常感激叔父的恩德。為此,夏父欲將邾國一分為二,與叔術(shù)各治一半,叔術(shù)不肯;夏父又提出將邾國三分之一分給叔父,叔術(shù)又不肯;再提出分邾國四分之一給他,仍被拒絕;最后,夏父硬要將占邾國五分之一大的濫地(今山東滕縣慮昌鄉(xiāng))封給叔術(shù),叔術(shù)再三推辭不得,只好接受。從此,邾叔術(shù)帶其子邾國盱及家人移居濫地,另建一個附庸于母邦邾國的小政權(quán)。
馬前潑水:漢朝朱買臣有滿腹才學(xué),卻未得到到功名,只得以打柴為生,入贅本地劉二公家為婿。因為貧富懸殊,夫妻經(jīng)常吵鬧。劉二公也嫌朱買臣不肯進取,便讓女兒向丈夫討休書。一天,大雪紛飛,朱買臣無法砍柴,剛進家門就遭到妻子的無情奚落和惡毒咒罵,并堅決索要休書。朱買臣勸妻子忍耐,許諾明年可能得官。劉家女則認為朱買臣一輩子也不會發(fā)跡,非要休書不可。朱買臣忍無可忍,一氣之下寫了休書。原來劉二公拆散女兒婚姻,是為了激發(fā)朱買臣上進。后來由于司徒嚴助的舉薦,朱買臣做了官,任家鄉(xiāng)會稽郡太守。當朱買臣的好友王安道宴請朱買臣的時候,劉二公父女登門求見。劉家女一見朱買臣便下跪、認錯;朱買臣把昔日的妻子數(shù)落一番,拒不相認。
在場的朋友再三相勸,劉家女也誓言要投河自盡,都無濟于事。朱買臣讓劉家女把一盆水潑在地上,堅持要重續(xù)婚姻,除非把地上的水全收起來。王安道見此情況,便把劉二公暗中托他送盤纏給朱買臣的事合盤托出,朱買臣心生慚愧,遂回心轉(zhuǎn)意。據(jù)《漢書》朱買臣本傳載,朱買臣之妻離異后,與后夫上墳,路遇朱買臣,尚款待酒飯。朱買臣富貴后,衣錦還鄉(xiāng),見前妻與其夫修路,令人將二人載入太守府,加以奉養(yǎng)。月余,其妻自縊逝世,朱買臣厚贈其夫。昆曲始將朱買臣之妻變成毫無情義的潑婦,京劇因襲其舊。
朱桓捋龍須:朱桓是三國時期孫吳政權(quán)的開國元勛之一,與吳帝孫權(quán)的關(guān)系相當密切。史書上說,朱桓為人重義輕財,以勇烈聞名,早年便與孫權(quán)兄弟非常友好,后來又跟隨孫氏家族打天下,在作戰(zhàn)中屢建功業(yè),為孫吳政權(quán)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孫權(quán)稱帝后,朱桓備受重用,受封為新城侯,任奮武將軍,領(lǐng)彭城國相,后再升任前將軍,領(lǐng)青州牧。這時,身為將軍的朱桓與他昔日好友、已經(jīng)做了皇帝的孫權(quán)仍私誼甚篤。相傳,有一次朱桓要從吳國都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返回青州,臨行前與孫權(quán)告別時說:“我將遠去,若能走前一捋龍須,逝世而無憾!”孫權(quán)聽了之后,果真揚起下巴讓朱桓摸起胡須來。朱桓直到逝世仍以此自豪。
孝義兄弟:朱巽之、朱謙之是南齊時代以孝義著稱的兩兄弟。哥哥朱巽之曾官任江夏王參軍、吳平縣令。據(jù)說其母逝世后暫葬于田側(cè),卻被族人朱幼方放火焚毀。當時朱謙之年尚幼小,后從胞姐處得知這一消息,便哀戚如持喪。長大后,朱謙之不結(jié)婚,發(fā)誓要報仇,終于將仇人朱幼方殺逝世,并毅然投案自首。此案上報到齊武帝處,武帝認為朱謙之是一個既知國法又孝義過人的大孝子,遂將他無罪釋放。可是朱謙之回家不久,又被前來尋仇的朱幼方之子朱惲殺逝世。哥哥朱巽之義憤填膺,又將朱惲刺殺。朱巽之被官府逮捕,并將案情呈報皇帝。齊武帝閱案后說:“此皆是義事,不可問罪?!彼鞂⒅熨阒饷?。朱巽之兄弟二人的孝義事跡成為轟動一時的美談,時人稱贊道:“弟逝世于孝,兄殉于義,孝義之節(jié),萃出一門?!?br/>
明惠帝流落印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公元1398年),皇太公朱元璋駕崩,傳位給皇太孫朱允墳,即建文皇帝,是年農(nóng)歷閏5月16日明惠帝登基??墒侵煸爸淖又扉π挠胁桓剩诿鞒ㄎ乃哪耆晌纾ü?402年)發(fā)動“靖難之變”推翻朱允墳?!熬鸽y之變”后,明惠帝不知所終,傳說紛紛,歸納起來不外幾種說法:一說當日宮中起火,惠帝已自焚而逝世;一說惠帝率一批人馬,乘船逃亡海外;一說惠帝已落發(fā)出家,當了和尚;一說惠帝隱姓埋名,終老余生。時至今日,關(guān)于明惠帝的下落,仍是史學(xué)界的一大謎。
印尼報刊的一些研究文章指出,明惠帝下落的歷史之謎,最近在印尼發(fā)現(xiàn)若干蛛絲馬跡。據(jù)報道,在印尼蘇門達臘島東海岸,有一個遺世獨立的偏僻小村落,那里世代居住著一群華人,多年來依然保持著古老濃厚的華人,在印尼這個三千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這里華人比例比當?shù)鼐用駷槎?,是少有的。他們只懂華語,不曉印尼話,多以捕魚為生。每年農(nóng)歷五月十六日這天,這里舉行罕見的隆重祭拜“皇爺”儀式,其中以焚燒龍船節(jié)目最為隆重。除了村中男女老少全出動外,也吸引了鄰近小島村民來觀看這一年一度的盛典。這里的華人大多數(shù)是姓“洪”。最近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幾個城市,如美坦(棉蘭)、帕矸巴魯國(兆干)、碩頂?shù)鹊亟佣B三有村民攜帶明朝文物出售,有手環(huán)玉鐲,外側(cè)雕雙龍戲珠圖案,栩栩如生,內(nèi)側(cè)“明朝朱元璋,長命富貴”字樣。另有人形半身石像,雕一名長須老翁策杖,背負包裹,疑是朱元璋的形象,背面也寫著“長命富貴,明朝朱元璋”八字,雕工精細。據(jù)一些行家的分析,有的東西可能是惠帝隨身帶出,有的則是隨從們在當?shù)厝〔淖龀伞?br/>
岜眼亞比人每年祭拜的日子,與明惠帝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公元1398年)農(nóng)歷閏5月16日的登基大典日期不謀而合,在中國或海外華人有許許多多民間的祭典,這種于農(nóng)歷5月16日祭拜“皇爺”日大概是絕無僅有的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惠帝的年號均為洪武,在岜眼亞比這個地方,卻居住著大多數(shù)的洪姓人家。岜眼亞比的造船業(yè)十分發(fā)達,他們制造的木船具有中國古船風俗,這大概源于先人模仿他們乘坐的船只造成的。岜眼亞比的印尼名十分特別:BAGANSI-APIAPI,意思是岸邊之火。據(jù)推測這名字的來源是明朝明惠帝的船隊人馬到達偏僻的鄉(xiāng)村登陸后,每天晚上在岸邊燒起柴火照明,把夜空映得通紅,驚動了遠近的土著村民奔走相告而得名。報有人大膽推測:明惠帝是在岜眼亞比落腳隱居和終老。島上居民世代祭拜的“皇爺”,實際上就是明惠帝的化身。那些“洪”姓人家,就是明惠帝和隨從的后裔子民。
明朝“明”字的來歷:明朝為何要叫“大明”?“明”字是什么意思?千百年來,流傳著各種不同的說法。原來,明朝的“明”源于明教,明教也叫摩尼教,又稱日月教或光明教,是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所信奉的一種宗教。該教崇拜光明之神,認為世界即由明暗兩種力量組成,明即是光明,是善,是理。當天下黑暗至極時,光明之神——明王便會出現(xiàn),經(jīng)過斗爭,趕走黑暗,重建光明也即正義和善的世界。朱元璋早年加入過明教,接受了明教的思想,認為自己便是明王出身,所建立的國家也是正義、真理和光明的化身,因此當他正式登基后,便改原來的吳政權(quán)為“明朝”。早在元朝末年,明教影響導(dǎo)致農(nóng)民大起義。起義領(lǐng)袖韓山童便自稱明王。他逝世后,他的兒子韓林兒繼稱為小明王。
朱元璋最初參加起義軍,原本是小明王的部將,后害逝世小明王韓林兒,國號仍承韓林兒叫明,為示更高級別,便叫做大明。朱元璋的一大幫儒士們,則對“大明”作了更神秘的注腳。他們說,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是起于南方,再平定北方的。依五行學(xué)說,南方為火,為陽,神是祝融,顏色赤;北方是水,屬陰,神是玄冥,顏色黑。南方即是光明,而南方神祝融便又叫朱明,所以興起于南方的朱元璋政權(quán)便叫做大明,兆示以火制水,以陽消陰,以明克暗。
在吳義新所著的史籍《鳳陽新書·太祖本紀》中,更有這樣離奇的說法:朱元璋姓朱,而朱氏源出于祝融朱明。朱元璋定都金陵,而金陵正是祝融的故墟,所以建國號為“大明”,以示不忘朱明先祖。祝融名叫“朱明”,正巧是將皇帝的姓和國號聯(lián)在一起??梢妵枴按竺鳌?,也是天意。儒家們還說,明便是光明,是火,分開來便是日月二字。國號“大明”,象征朱家天下如太陽普照四方,如日月般前途光明,萬代永昌。一句話,朱氏大明政權(quán)是永恒的太陽,是永恒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