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41:05 | 瀏覽:152
解讀百家姓何姓,何氏歷史悠久,講解海南何氏由來。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在南方各省區(qū)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何氏歷史悠久。二千多年來,遷江淮,走關(guān)中,徙閩粵,登臺瓊,入巴蜀,闖五洲;歷盡流徙之苦,不忘亡國之痛,忍辱負重,志存高遠,崇尚文化,重德尚賢,世代承傳。海南何氏,世有名德,代有名賢,素有“翰林之族”美稱。 ? 經(jīng)過二千多年的發(fā)展衍變,何氏來源及“何氏始祖”眾說紛紜。正史和民間的說法莫衷一是。
何氏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韓氏“音訛”而成?!白怨彭n何一家”。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一種說法。何氏族譜也都有類似的記載。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于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為始祖。西周成王的一個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韓原?穴現(xiàn)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雪,因其封地于韓而名,其后人建立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公元前230年,韓國為秦國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江淮方言,因為江淮地區(qū)方言“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韓姓被當?shù)厝恕罢`讀”、“誤寫”成了“何”,子孫就“將錯就錯”改為何姓。自公元前218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
另據(jù)《湞陽水木記》等記載,韓王安時期韓國厘王之子韓瑊,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屢次進諫韓王安不要朝秦,安不聽。秦滅韓,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韓瑊攜妻姜氏逃到安徽廬江縣寓于津要,靠擺渡過日子。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出游河南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被秦滅之六國后人所為,乃下令搜捕六國之后人,欲斬草除根杜絕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秦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并無隱匿之意。秦吏不解,問:“怎會有‘河’姓?”韓瑊說:“姓氏必從人,豈能從水?”秦吏于是離去。韓瑊過后才知道是秦吏暗查六國王公貴族之后,驚嘆:“我家幸免于難,是因何一字??!”于是,改“韓”姓為“何”姓。漢滅秦后,韓瑊——何瑊才構(gòu)室營田創(chuàng)業(yè),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yè),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子孫繁衍,成為廬江望族。何瑊夫婦同壽百歲,死后葬廬江東鄉(xiāng)望淮崗之原,世稱“何墳崗”,墓域宋代猶存。現(xiàn)有何氏太始祖瑊公陵園(何瑊墓)等省級文物。
此說與“韓音訛何”的記載一致,與韓姓淵源也一致,但具體到某一人的親身經(jīng)歷,顯然有演繹的痕跡,也難以查考。但至今大多數(shù)海內(nèi)外何氏族人傾向于尊何瑊為何氏始祖。所以說何氏人的根在廬江。
除了“韓音訛何”外,何氏在我國歷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改入何姓,主要有鮮卑族、瑤族、達斡爾族、壯族等。如唐代“昭武九姓”中的“何”,五代鮮卑族一支的吐谷渾亦有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為姓的。此外,還有一些出自冒姓或賜姓的何氏族人,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
何氏族人在漫長的繁衍生息、頏強拼搏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何氏族人以廬江郡、東???、陳郡為三大郡望,故何氏宗祠有“東海家聲遠,廬江世澤長”之楹聯(lián)。
何姓在《百家姓》上是第21個大姓,而在清朝的時候,是全國的第五大姓,僅次于陳、林、張、黃。據(jù)公安部今年4月24日公布的2007新版百家姓排名,何姓位列第17位,約1600萬人。何氏族人旅居海外約四百多萬人,主要分布于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以東南亞居多。
南宋末年,何興、何仁德先后從湖廣(今湖南)、福建莆田渡瓊,其子孫后代散居瓊州各地,主要居住在海口(含瓊山)、瓊海、澄邁、屯昌、陵水、萬寧、文昌、瓊山、定安等市縣。
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來自???、文昌、澄邁、定安、儋州、瓊中、樂東等市縣的何氏族人,聚集在海口市瓊山區(qū)博讓村何興家族墓園,共同祭拜祖宗——遷瓊始祖何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