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0:41 | 瀏覽:140
解讀百家姓蔡姓。清代古建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特點以及布局分析。蔡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西周時期的蔡仲為蔡姓始祖。
蔡姓文化之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qū)20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為清代古建筑,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永定土樓并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建筑特點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tǒng)三年(1911)興建。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約3公頃(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占地面積15300平方米,建筑多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硬山或卷棚屋頂。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墻之間有兩米寬的防火通道。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軸線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曬不入室內(nèi),冬季北風被后墻擋住,為閩南地區(qū)民居的最佳朝向。
建筑布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梭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書畫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讕;匾額如書、卷、扇、菱等別具一格;門窗如圓、拱、菱、方等形式多樣。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shù)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樸,而東北角最后一座附建的書軒,梳妝閣,為二層小樓,憑欄遠眺,令人油然而生幽幽古情。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xiàn)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shù),而且反映了受印度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藝術(shù)的影響,譽為閩南建筑的大觀園。同時古民居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嚴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飾、豐富的內(nèi)涵,從而被譽為一座地地道道的清朝閩南建筑博物館。
旅游特色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橋鎮(zhèn)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占地面積1.53萬平方米,系清末旅居菲律賓的愛國華僑蔡資深建造。蔡資深(1839-1911)乳名淺,16歲隨父南渡菲律賓經(jīng)商成為富僑,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泉郡受災賑濟誥授資政大夫。清同治四年(1865)他開始斥巨資在家鄉(xiāng)建造這一民居建筑群,至宣統(tǒng)三年(1911)竣工,歷時46年建成,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
這組建筑,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間興建的宅第2座,光緒年間興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統(tǒng)年間興建的書房1座,計大小房間近400間。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進不等,左右或單邊建有護厝。東側(cè)附建有一組書軒、梳妝閣、醉經(jīng)堂等建筑。除光緒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一座,是地處西端,且為坐西朝東外,其余各座皆坐北朝南。其中興建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一座為其自用宅第。在座與座之間前后相距10米左右,鋪砌石埕相連,埕邊鑿水井1口,輔以井臺,頗具匠心;左右兩側(cè)又各有2米寬的石路相隔,筆直貫穿。
主體建筑為硬山頂,燕尾脊,紅墻紅瓦,穿斗式木構(gòu)架,間有少量抬梁穿斗式,大多為三進、面闊五開間,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占地面積一般在350-1850平方米之間,有序地毗連分布在東西長200多米、南北寬100多米的長方形區(qū)域中。在山墻、門框、檐口、梁架、廊壁、隔扇、窗欞、欄桿、柱礎、地袱等,到處飾有以人物故事、祥禽瑞獸、山水花樹、水浪奇石等為題材的木雕、石雕、磚雕和灰塑、陶塑,構(gòu)思巧妙,工藝精湛;四處墻壁、門堵上的繪畫,工筆、寫意、水墨,爭奇斗艷,情趣盎然;隨處可見的題辭,篆、隸、行、楷、草,一應俱全,從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到舉人,不乏名家手筆。整個建筑群顯得十分井然有序,氣派恢宏,既集中表現(xiàn)了閩南成熟的建筑和雕、塑藝術(shù),又生動反映了受佛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藝術(shù)之影響,是福建閩南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