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2:03 | 瀏覽:153
解讀百家姓潘姓。關(guān)于潘姓的歷史在文化研究中遇到的謎題,季孫公的采地潘邑之謎、潘崇的姓氏之謎等。潘姓是一個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于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萬,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0.48%。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一、季孫公的采地潘邑之謎
查詢有關(guān)“潘姓”的一些文字資料,可以看出,潘姓源于地名。據(jù)《元和姓纂》、《廣韻》、《姓譜》等姓氏典籍記載,“周文王后畢公子季孫,食邑于潘,子孫以邑名為氏”,或曰:“周文王子曰畢公高,畢公高子曰季孫,封于潘,因氏焉。”各地《潘氏族譜》也都記載:潘氏始祖季孫公,“食采于潘,因以為姓”。
要弄懂這些典籍所說意思,首先必須弄懂“食采、食邑、采邑”的意思。所謂“食采”,《辭源》是這樣解釋的:“食采,食邑,采地?!稘h書地理志》下‘本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內(nèi),是為鄭?!敝艽鷮?shí)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于是諸侯有了領(lǐng)地,各個諸侯的領(lǐng)地叫“國”,即“諸侯國”,如秦、齊、韓、楚、燕、趙、魏等諸侯國。各諸侯又在自己的領(lǐng)地內(nèi)把土地封賜給卿、大夫、士,作為他們衣食奉祿的來源之地,包括其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nèi)。這些卿、大夫、士的領(lǐng)地稱為“食邑”或“采邑”。在周代卿、大夫、士世代把“采邑”作為自己的衣食奉祿之地,故稱為食邑,也稱采邑。分封以宗法制度為依據(jù),大小按封爵等級而定。卿、大夫、士在食邑內(nèi)享有統(tǒng)治權(quán)利并對諸侯承擔(dān)義務(wù)。食邑原為世襲。說得更通俗些,所謂“食邑或采邑”,就是周代卿、大夫、士吃穿用等都來自其封地,封地之內(nèi)的勞動者就是卿、大夫、士的供養(yǎng)者,任其役使。
弄懂了“食采、食邑、采邑”的意思,:潘氏始祖季孫公“食采于潘,因以為姓”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畢公高之子季孫公的食采之地在“潘”這個地方,于是季孫公及其子孫便以“潘”邑為其姓氏。也就是說潘姓是由地名轉(zhuǎn)化而來的,此即“潘”姓之由來。
季孫公的食采地“潘”在什么地方,現(xiàn)在還是一個謎。也就是說潘地在何處,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元和姓纂》、《廣韻》、《姓譜》等姓氏典籍只記載畢公子季孫“食采于潘,因以為氏”,但沒有說潘地位于何處。而現(xiàn)代的姓氏著作,如王大良編著的《當(dāng)代百家姓》、陳明遠(yuǎn)、汪宗虎主編的《中國姓氏辭典》等,都指出了季孫公的采地“潘”的大致方位。
王大良編著的《當(dāng)代百家姓》(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記載:“第一支相傳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的后代。西周初年,畢公高被分封在畢國后,又在自己的封國內(nèi)進(jìn)一步分封。于是,他的兒子之一季孫便被分封于潘(今陜西北部)。后來,季孫的子孫就以封邑為姓,姓潘。”王大良先生說畢公高在自己的封國即畢國之內(nèi)封賜季孫公,他還特地加上括號強(qiáng)調(diào):“潘”地在今陜西北部。
陳明遠(yuǎn)、汪宗虎主編的《中國姓氏辭典》(北京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說:潘姓“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jù)《廣韻》及《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采于潘,因氏焉。古潘國舊址在今陜西省北部,為畢國之附庸。
周宏主編的《中國姓氏尋根游》(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升級版)載:”潘氏最早的一支出自姚姓,先祖是生于姚墟的舜,他建立了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后來潘地隨部落遷移至今陜西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國,商末時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周文王滅潘國后將其封給孫子季伯,姬姓潘國后來遷至河南省固始縣。春秋時被楚國吞并,其子民也以潘為姓,成為又一支潘姓(《元和姓纂》)。而最早姚姓潘氏就融入于此支姬姓潘氏?!?/p>
中國科學(xué)院遺傳所主任、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類學(xué)民族學(xué)研究會常務(wù)理事、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袁義達(dá)主編的《中國姓氏·三百大姓》(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在潘姓的起源與演變中載:”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陽西的濮城鎮(zhèn),近山東鄄城。姚墟盛產(chǎn)桃,姚人以桃樹為圖騰,姚以兆為姓,兆即占卜時以火灸龜甲產(chǎn)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長占卜,故以姚為姓。舜帝建都,古城大約在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后來舜部落南遷于山西永濟(jì),潘地也移到今陜西興平北,接近古畢國之地。在商朝時,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國,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姚姓潘國,勢弱國小,不見于經(jīng)傳,姚姓潘人事實(shí)上已湮沒于姬姓潘人之中。姚姓潘氏的歷史也有近四千年。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滅姚姓潘國,把潘地封與其子畢公高之季子季孫(亦作季伯),是為姬姓潘國,潘人隨后東遷到河南洛陽東的潘城,再東遷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遷到近楚國的潘鄉(xiāng),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國也勢弱國小,不見于經(jīng)傳,春秋時為楚國所吞并。姬姓潘氏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晉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應(yīng)是這支潘姓之后?!?/p>
福建潘氏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滎陽潘氏》雜志刊載:”潘氏郡系:滎陽郡。按:潘氏出于周文王庶子姬高,受封于畢,(注:杜預(yù)云:畢在長安縣西北。地理今釋:長安屬陜西西安府,高即畢公也。)畢公支子季孫,食邑于潘,(注:即今西蜀四川松潘衛(wèi)是也。)后遂以潘為姓,迨晉時,衍族洛陽而滎陽,潘氏名益著,潘岳其最者也。(注:滎陽,禹貢:滎波既藸是其地也。地理今釋:即河南開封府滎陽縣也。洛陽亦屬河南地,潘岳字安仁,美豐姿,善詞賦,每出洛陽道,婦人愛之,皆連手投以佳果,滿載而歸,又嘗為洛陽令,公余植桃李,花開滿縣,稱花縣。)此滎陽郡之由名也。(注:滎字從水為是。)竹圃氏述(印章)“
固始縣根親文化研究會常務(wù)理事馬世洲先生撰文說”潘姓源于固始“, 他說:” 潘姓是一個古老、多源的姓氏,河南省固始縣是以“食采于潘,因以為氏”的潘姓祖根地?!榜R世洲先生特別強(qiáng)調(diào):”潘以封邑為姓,潘國故址在固始?!啊惫淌伎h,古潘國。“并指出固始的”番國遺址“就是古潘國的所在地。馬世洲先生結(jié)論是:季孫公的食采之地就是古”番國“,其地在今天的河南的固始縣。河南還有其他幾位姓氏研究專家持此觀點(diǎn)。
而各地《潘氏族譜》關(guān)于潘氏始祖季孫公的食采之地的記載與上述記載截然不同,如:
明萬歷首輔張居正為徽州婺源桃溪《潘氏族譜》所撰序言記載:”潘氏世宦族也,在在著聞,而婺邑最之,其先姬姓,系周文王第十六子畢公高之三子曰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封滎陽侯,故名潘氏者,皆從滎陽郡。“
明代工部尚書潘季順主修浙江烏程純孝里《潘氏世譜》,并親自撰寫序言:”余潘氏世居今匯咀,即元嘉中,詔旌純孝里也。自武王受命,大封同姓,于是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邑于潘,因以為姓,封滎陽侯,因以為郡?!啊庇嗯耸鲜挤庥跍铌栔f安鄉(xiāng)崇仁里?!?/p>
湖北潘正道先生主編的《潘氏合修宗譜湖北區(qū)籌備委員會報告書》收集了許多潘氏資料,其中有資料記載:”西伯侯姬姓名昌,生而圣明。事商紂,賜弓矢鈇鉞,得專征伐。虞芮質(zhì)成,江漢歸化,三分天下有其二。配圣女姒氏,生子十八人。厥后,第十六子畢公名高,相武王伐紂,奄有天下,大封同姓,于是,畢公幼子季孫名旬,食邑於潘,因以為姓。封滎陽候,因以為郡?!?/p>
河南固始”花縣堂“《潘氏族譜》記載:”按史云,我祖畢公高,系后稷十五代孫文王昌第十五子,武王發(fā)之胞弟也。以商紂無道,武王率師伐之,畢公輔王亟入紂,紂師皆倒兵不戰(zhàn),以歸武王,紂走,入登鹿臺之上,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即亡矣。諸侯尊武王為天子,王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表釋以訖,遂罷兵西歸,大封功臣,畢公高滎陽侯,所封之地古名中州汴梁,即今河南滎陽有水曰潘水,食采于此,因以為氏,此吾潘氏受姓之由來焉?!?/p>
湖北武漢《潘氏族譜》記載: ”昔周穆王騎八駿馬遍游天下,時稅駕滎陽潘邑,懷挽駕至舍,獻(xiàn)茶畢,上曰:卿誰之裔歟?懷曰:臣畢公高之四世孫。上曰:畢公高吾文祖之出,與吾同源,遂欽取筆賜其額:岐周同源云?!?查江西武寧南皋《潘氏世譜》,”懷“為畢公高第四世孫、季孫公第三世孫。從周穆王”稅駕滎陽潘邑,懷挽駕至舍“這句話可以看出,季孫第三世孫潘懷當(dāng)時還居住在滎陽潘邑。
廣西岑溪《潘氏族譜》記載: ”季孫諱荀,畢公高第四子,封滎陽侯,食采于潘,以邑為氏,子孫世居滎陽,作潘姓,季孫即潘氏之始祖也?!?/p>
湖南岳陽《潘氏族譜》記載:”朔潘氏之源,乃周姬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相武有功,封其四子季孫食采于潘,以地為姓,從而得姓。潘地位于鄭州與洛陽之間滎陽郡,故吾族堂名夙稱“滎陽堂”。吾潘氏祖先在此篳路藍(lán)縷,開基創(chuàng)業(yè)。嗣后,支繁派衍,丁眾族廣,遍布神州,遠(yuǎn)涉世界各地?!?/p>
安徽涇縣茂林潘江藻主修的《滎陽潘氏統(tǒng)宗譜》記載:”潘氏之先出于周畢公高之第三子季孫公。武王克集大統(tǒng),大封同姓,公食采于潘,封滎陽侯,號滎陽郡,子孫因以為氏,故潘姓稱滎陽,自此始也?!?/p>
浙江新安《潘氏宗譜》記載:”季孫畢公第三子,文王孫,武王弟也,又云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三子也 高相武王,以功封于畢,封高第三子季孫公襲滎陽侯,食采于潘,因氏焉,居安仁鄉(xiāng)崇仁里?!?/p>
廣東深圳石廈村《潘以德堂族譜》記載:”我族得姓之始祖——季孫公,系黃帝二十一代之孫。周文王子畢公高之后。畢公高四子季孫食采于潘,因氏焉。世居河南滎陽縣安仁鄉(xiāng)崇仁里,歿葬金堤山羅漢獻(xiàn)臍形。“
筆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列舉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支系、不同時代的《潘氏族譜》中的相同記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潘氏族譜》也與以上《潘氏族譜》的記載高度一致,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上《潘氏族譜》均記載潘氏始祖季孫公系文王之孫、畢公高之子,其食采之地位于河南滎陽。
綜合以上所有資料,可以看出,關(guān)于畢公高之子季孫公”食采“之地共有五種說法:
一是陜西北部說。陜西北部說的理由是畢公在其封國之內(nèi)分封其子孫,所以其子季孫公的食采之地在畢國之內(nèi),大概方位在陜西北部,但沒有指出其在陜西北部的確切具體位置。
二是四川松潘說。此說是竹圃氏提出來的,他在講到”畢公支子季孫食邑于潘“時,特地在”潘“后加注,”即今西蜀四川松潘衛(wèi)是也,“但沒有講明理由。我估計(jì)這個竹圃氏有點(diǎn)望文生義之嫌。他可能看到”松潘“之中有個”潘“字,因而就斷定季孫公”食采于潘“的”潘“就是四川松潘。
三是河南固始說。馬世洲先生用來證明”河南固始是潘氏發(fā)源地“關(guān)鍵證據(jù)是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物資料,即在河南固始縣城發(fā)現(xiàn)了”番國故城遺址“;在固始侯古堆春秋墓中出土了一套編鐘九枚;在信陽縣北甘岸村出土的三件青銅器。在這些文物上刻著含有”番“、”番子“、”佳番“等字樣的銘文。因而他們斷定這個”番“字就是”潘“。既然”番“字就是”潘“,那么”番國“就是”潘國“了。于是就斷定這個”番國“就是季孫公的食邑,所以固始就是潘氏的發(fā)源地。
四是河南滎陽說。此說為全國各地的《潘氏族譜》所記載,而且這種記載都一致指出:季孫公的食采之地在河南滎陽,有的還指出河南滎陽潘水就是季孫公的食采之地。今天的滎陽已經(jīng)沒有”潘水“這條水名了,但從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潘“字條,可以查出”潘水“。請看《說文解字》:”淅米汁也,一曰水名,在河南滎陽,從水番聲,普官切?!芭怂呀?jīng)改名。據(jù)滎陽潘建民說,今天的”汜水“可能就是歷史上的”潘水“。各地《潘氏族譜》還指出季孫公”封滎陽侯,因以為郡“。有的《潘氏族譜》還更為詳細(xì)的記載了季孫公在滎陽的居住地和墓葬地在河南滎陽”安仁鄉(xiāng)崇仁里,歿葬金堤山羅漢獻(xiàn)臍形“。
五是季孫公的采地潘邑流動說。周宏與袁義達(dá)二位姓氏研究專家在其著作中給讀者描繪了一張季孫公食采之地潘邑流動遷徙路線圖:陜西興平北——洛陽東的潘城——商丘潘侯集——楚國潘鄉(xiāng)(今河南固始)。這個資料告訴我們,季孫公的食采之地”潘“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diǎn),而是一個不斷流動的地點(diǎn)。
畢公高之子季孫公的食采之地”潘“,究竟在什么地方,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這又是一個讓人不解的謎團(tuán),有待我們進(jìn)一步去研究、考證、探索。
二、潘崇的姓氏之謎
《中國人名大辭典》對潘崇進(jìn)行了簡單介紹:”潘崇,春秋時楚國人。字道安,楚成王時為太子商臣師。成王欲廢商臣而更立子職。商臣聞之而未察,問潘崇,崇教以享成王寵姬江羋而勿敬。商臣從之,江羋怒,言宜君王之欲殺商臣而立職。后商臣聽崇言,殺成王,自立為穆王,使崇為太師,且掌環(huán)列之尹。穆王十年,崇率兵攻麚國,至于錫穴。(左傳文公元年、十一年)“所有歷史典籍,都只介紹了潘崇的生平事跡,而沒有介紹潘崇姓什么。只有宋人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記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于潘,謬矣,潘岳家風(fēng)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后漢有潘勉?!皳?jù)此,有些現(xiàn)代姓氏專家斷定,羋姓潘氏是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當(dāng)代潘姓多認(rèn)潘崇為其族之始祖,今天居住在湖北、安徽、江蘇等地的潘氏均為潘崇之后裔。
現(xiàn)代姓氏著作都說楚國潘崇姓羋,主要根據(jù)就是宋人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如復(fù)旦大學(xué)教授錢文忠在cctv4頻道《百家講壇》解讀《百家姓》講到潘姓的來源時,主要介紹了潘崇,他說:”潘姓有四個來源:一出自羋姓、二出自姬姓、三出自姚姓,四少數(shù)民族改姓和賜姓?!板X文忠教授說”……潘姓也是一個大姓,出自羋姓,是楚國貴族潘崇之后,這一支很重要……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潘姓的主體在今湖北境內(nèi)發(fā)展,后來往山東湖南遷徙……“錢文中教授沒有按時間先后順序介紹潘姓的來源,而是把產(chǎn)生時間最晚的”羋姓潘氏“這個來源放在最前面講,把其他來源放在后面講。主要是為了強(qiáng)調(diào)”羋姓潘氏“在潘姓中的主體地位,并且強(qiáng)調(diào)全國各地的潘姓主要是由當(dāng)時的楚國即今天的湖北境內(nèi)的”羋姓潘氏“發(fā)展開來的。
關(guān)于潘崇,各地《潘氏族譜》的記載與宋人鄭樵的《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卻大不相同。各地《潘氏族譜》均記載潘崇為畢公子季孫公之后裔。如:
江西武寧南皋《潘氏世譜》、湖北羅田《潘氏丁丑宗譜》、湖北浠水《潘氏大同宗譜》、湖南新化冷水江《潘氏族譜》、重慶長壽《潘氏族譜》、貴州普安州《潘氏族譜》均記載潘崇為季孫公第十五世孫,楚太師。
湖南岳陽《潘氏族譜》記載:潘崇為季孫公第十六世孫,”潘崇,字仰吾,號道安,周傾王三年為楚太師,緯武經(jīng)文,掌環(huán)列之尹,楚國大治?!?/p>
季孫公為周文王之孫,畢公高之子,周王室姓姬,所以季孫潘氏應(yīng)該屬姬姓潘氏。潘崇既然為季孫公之后裔,因此潘崇之潘氏也就應(yīng)該屬姬姓潘氏,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宋人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潘崇屬羋姓潘氏,而潘氏族譜記載潘崇屬姬姓潘氏。潘崇究竟是姓羋還是姓姬,目前尚無定論,這又是一個未解的潘氏之謎。
三、潘岳的后裔之謎
首先來看看《晉書·潘岳傳》對潘岳的記載:”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瑯邪內(nèi)史。------初,芘為瑯邪內(nèi)史,孫秀為小史給岳,而狡黠自喜。岳惡其為人,數(shù)撻辱之,秀常銜忿。及趙王倫輔政,秀為中書令。岳于省內(nèi)謂秀曰:‘孫令猶憶疇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誣岳及石崇、歐陽建謀奉淮南王允、齊王冏為亂,誅之,夷三族。岳將詣市,與母別曰:‘負(fù)阿母!’初被收,俱不相知,石崇已送在市,岳后至,崇謂之曰:‘安仁,卿亦復(fù)爾邪!’岳曰:‘可謂白首同所歸?!馈督鸸仍姟吩疲骸斗旨氖?,白首同所歸?!顺善渥?。岳母及兄侍御史釋、弟燕令豹、司徒掾據(jù)、據(jù)弟詵,兄弟之子,已出之女,無長幼一時被害,唯釋子伯武逃難得免。而豹女與其母相抱號呼不可解,會詔原之。“
從《晉書·潘岳傳》的記載可以看出,潘岳被孫秀所害,并夷三族,也就是滿門抄斬,遭遇滅門之禍。只有潘岳的哥哥潘釋之子潘伯武逃難得免,以及潘豹妻女被詔令原之。因此可以肯定的說,潘岳沒有嫡傳后裔了。
有的潘氏族譜與《晉書·潘岳傳》的記載相同,潘岳沒有后代。如江西武寧南皋《潘氏世譜》、湖北羅田《潘氏丁丑宗譜》、湖北浠水《潘氏大同宗譜》、湖南新化冷水江《潘氏族譜》、重慶長壽《潘氏族譜》、湖南岳陽《潘氏族譜》、河南洛陽《潘氏宗譜》等族譜在其《世系表》中關(guān)于潘岳一脈,都只記載到潘岳為止,這說明潘岳是沒有后代的。
但筆者發(fā)現(xiàn),還有許多地方的《潘氏族譜》均記載他們自己為潘岳的后代。
如:徽州新安《潘氏宗譜》記載: 潘岳生潘釋,潘釋生潘汶、潘漳,潘汶又名潘攻,潘漳又名潘考,……,潘岳后裔,譜中有詳細(xì)記載。
江西樂平《潘氏宗譜》記載:潘岳生潘文質(zhì)、潘文質(zhì)生潘和、潘和生潘汝能,……,其下均有記載。
湖南中方、湖南洞口《潘氏族譜》、貴州黃平飛云崖《潘氏族譜》、貴州天柱《潘氏族譜》均記載:潘岳生潘扆,潘扆生潘尼,潘尼生潘佑、潘祚,潘佑生潘愉、潘怡、潘恂,潘祚生潘愷、潘悌,……,以下記載詳細(xì),世次分明;
湖北黃梅古磉《潘氏宗譜》記載:潘岳生子潘紹卿、潘紹愷、潘紹元、潘諫……,。
江西湖口都昌《潘氏宗譜》記載:潘岳生子潘紹卿、潘紹愷、潘紹元、潘紹節(jié),……
江西婺源《潘氏宗譜》、安徽廬江《潘氏宗譜》、安徽繁昌《潘氏宗譜》均記載:潘岳生四子:潘一二、潘一三、潘一四、潘裳四……,。
另外,浙江松陽潘巷、江蘇宜興洋渚、江西宜春等地的潘氏都稱自己是潘岳的后代。他們的族譜都把潘岳作為一世祖,其后裔一直記載到今天。
上述各地潘氏族譜關(guān)于潘岳的記載各不相同,其中關(guān)于潘岳的世系、上祖、兄弟、夫人、子嗣不盡相同。
各地潘氏族譜關(guān)于潘岳嫡傳后裔的記載與《晉書·潘岳傳》中關(guān)于潘岳被”夷滅三族“的記載大相徑庭。這又是一個天大的謎團(tuán),有待大家去解開。
四、潘師正的生平之謎
《舊唐書·隱逸傳》、《新唐書。隱逸傳》、《茅山志》等史志典籍記載,潘師正,唐代著名道士,上清茅山派第十一代宗師。贊皇人,一說貝州宗城(均屬河北?。┤耍肿诱?。出身仕宦世家。母學(xué)識廣博,善言名理,嘗口授《道德經(jīng)》。事母以孝聞。隋大業(yè)間師事王遠(yuǎn)知,盡受道門隱訣及符箓。隨之至茅山,居嵩陽雙泉嶺逍遙谷修道二十余年。上元三年高宗幸東都,禮拜嵩山,召見先生。對其甚為禮重。請作符書,辭以不解;問其所需,答曰:”茂松清泉,臣之所須,此中不乏“。高宗甚為嘆異。調(diào)露元年高宗再祀嵩岳,迎師入居嵩陽觀。敕于逍遙谷建崇唐觀,于嶺上別起精思院以居之,隱居山中五十年。卒贈太中大夫,謚”體玄先生“。弟子十八人,以郭崇真、韋法昭、司馬子微最著名。享壽整整一百歲。
江西北部各地以及湖北各地《潘氏族譜》均記載:”五十四世師正,唐太宗貞觀四年,除荊淮都督,高帝麟德二年,詔遷太仆,正乾封間,詔封大司寇,三詔居相位,力辭不就,上表謝曰:‘臣不才,不能勝大任,恐辱朝廷,幸臣家有茂竹清泉,乞歸養(yǎng)以終余年?!劭善渥?,旌其地曰逍遙谷,壽九十八,號體元(玄)先生“
湖南岳陽《潘氏族譜》記載:”潘師正,字友伯,官都督,太仆正卿,大司寇,三詔相位,壽九十八,號體玄先生,配孔夫人,生子湘。“
安徽涇縣茂林潘江藻主修的《滎陽潘氏統(tǒng)宗譜》記載:”寅廣,又名師正,字德范,隱居逍遙谷,上幸其門,問以所欲,對曰‘茂竹青松,棲遲歲月,臣所愿也。’謚體玄先生?!?/p>
徽州新安《潘氏宗譜》記載:”師正公,因官隱逍遙谷,詔旌崇唐觀,唐高宗幸東都,召問所對曰‘茂松清泉,臣所愿也。’年九十余,謚體玄先生。“
各地《潘氏族譜》關(guān)于潘師正的記載大體相同,沒有什么大的差異。
從史書典籍上看,潘師正是一個著名的道士,對道教頗有研究,造詣極深。三十多歲入道,入道后一直隱居深山達(dá)五十年之久。這些典籍中根本沒有關(guān)于潘師正為官的記錄。
但各地《潘氏族譜》記載,潘師正貞觀四年,除荊淮都督,高帝麟德二年,詔遷太仆,正乾封間,詔封大司寇。只是后來”三詔居相位“,而潘師正卻”力辭不就“。各族譜中根本沒有關(guān)于潘師正從事道教生涯的記載。
潘師正究竟是隱居深山的道士,還是深得朝庭信任的封疆大吏,史書與族譜的記載可謂大相徑庭。另外史書說他享壽一百歲,而族譜說他活了九十八歲。這些記載,孰是孰非,誰也弄不清楚,這就是潘師正的生平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