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2:11 | 瀏覽:165
解讀百家姓夏姓。整理夏姓郡望堂號大全,會稽堂:以望立堂。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4位。據(jù)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中國夏氏人口約468萬,約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0.39%。
夏姓文化之郡望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lǐng)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shè)臨海(今浙江臺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據(jù)考因大禹葬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禹陵,少康中興后,派庶子無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為紀(jì)念先祖,遂以“會稽”為堂號,這是夏姓人使用最廣泛的堂號。
明德堂:是根據(jù)《左氏春秋》傳曰“美哉禹公,明德遠(yuǎn)矣”而得名。
惜陰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勞,愛惜寸陰”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秘書堂:秘書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諱遠(yuǎn),號三斗,唐肅宗上元間(公元760-761年)舉進(jìn)士第授秘書郎。后人為紀(jì)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職為堂名,稱“秘書堂”。夏光庭(夏遠(yuǎn))九世孫即為北宋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參知政事夏竦。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后人為紀(jì)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明德堂:[1、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的一支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炳公后裔明德堂;
2、湖北省紅安縣中分灣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宗材公后裔明德堂;
3、湖南東安縣夏勰公、夏竦公、夏安期公、夏伯孫公、夏長慶公后裔明德堂;
4、湖南安化縣羊角塘夏,夏永祚公、夏孝章公后裔明德堂;
5、浙江上虞縣桂林夏,夏竦公、夏安期公、夏榮十一公后裔明德堂;
6、浙江上虞縣一都湖山夏,唐朝夏撰公、明朝夏南一公、夏南二公、夏南三公、夏南四公、夏南六公后裔明德堂;
7、安徽肥西縣江夏鄉(xiāng)等地夏明德堂]、
尚忠堂[1、湖北孝感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寶公、夏榮二公后裔尚忠堂;
2、湖北麻城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震公、夏榮七公后裔尚忠堂;
3、江蘇維揚江都祁沙夏,夏千公、夏機(jī)公后裔尚忠堂;
4、江蘇鹽城夏的一支的堂號尚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