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5:20 | 瀏覽:132
解讀百家姓米姓。米家庵,后改名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漢水之濱。米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當代漢族米姓的人口大約有43萬,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35%。
米姓文化之米家庵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擴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孫米瓚、十九代孫米爵、二十代孫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內(nèi)有紀念性建筑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睹坠艏捌涫獭?956年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遺產(chǎn)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漢水之濱的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為紀念我國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祠內(nèi)亭臺廊榭錯落有致,五百年銀杏巍峨?yún)⑻臁.嬂壤镪惲兄滋K黃蔡遺墨石刻100多塊,其書法藝術(shù)韻味生動,爐火純青。米公祠可謂一座巨大的藝術(shù)寶庫。據(jù)《米氏世系》碑記載,在元代至正年間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
明代被毀,清代重修多次。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曾修一次,文淵閣大學(xué)士單懋謙為牌樓親題“米公祠”門額。民國時期,米芾27世孫米高秦千方百計保管米公祠中45塊石刻,使這批珍貴的文物幸免于戰(zhàn)亂,解放后米高秦主動獻出石刻,運至米公祠存放。1956年湖北人民政府公布米公祠及其石刻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國以來,國家曾撥款對米公祠多次進行維修。
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米公祠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復(fù)。不僅將僅存的牌樓過廳和寶晉齋修復(fù)一新。而且依據(jù)米公祠記石碑文等史料,增設(shè)了一進院,內(nèi)有大屏風(fēng)、半壁廳、怪山石、墨池;二進院通過“墨園覓勝”門,有潔亭、曲徑通幽、米氏故里碑;三進院為石林、四百余歲的銀杏樹,樹下矗立著五通記事碑;《重修米公祠碑記》、《米南宮志林序》、《凈明齋記》《米氏宗譜序》、《米氏世系序》。園兩側(cè)建有碑廊,計16間,朱紅廊柱,飾以雕刻,美觀大方,內(nèi)嵌砌米氏父子、黃庭堅、蔡襄、趙子昂等人的石刻,珠璣滿壁,交相輝映。米公祠經(jīng)過修繕后,前來觀賞的中外游客絡(luò)繹不絕。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李先念、方毅、張愛萍、張廷發(fā)、楊靜仁等曾到米公祠參觀,有的領(lǐng)導(dǎo)人還為米公祠題詞。
景點介紹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體組成,中軸為主體建筑亭、拜殿、碑廊、寶晉齋、仰高堂,總占地面積為一萬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陳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跡和石刻。拜殿、寶晉齋內(nèi)懸掛的匾額、楹聯(lián)琳瑯滿目,“顛不可及”、“妙不得筆”、“與孟鹿門號兩襄陽書傳千古,共蘇黃蔡稱四巨子顛壓三人”等題詞,是后人對米芾書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評價。中軸兩側(cè)為東、西石苑、苑內(nèi)亭、臺、榭廊高低錯落,參差有致,游魚滿塘。廊壁陳列著米芾、蘇軾、黃庭堅、蔡襄等書法石刻一百多塊,以及當代著名書法家為米公祠留下的墨跡石刻三十多塊。這些書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藝術(shù)寶庫,每年吸引著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參觀,弘揚了中國古老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宣傳襄樊,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起著重要的作用。
祠堂庭院清靜,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銀杏參天,給人以清靜幽深的感覺。米公人稱“米襄陽”。他攻詩文,擅書畫,尤善長行、草,史有“風(fēng)檣陣馬,沉著痛快”之美譽,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米芾繪畫染山水,獨具一格,被人稱為“米氏云山”。米公祠原外米家庵,是米氏家廟,始建于元末,明代被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并摹刻碑碣30余通。祠宇由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建筑組成。除仰高堂的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為硬山式。拜殿正中有帖墻四柱三間五樓式牌樓,每樓檐下置斗拱,起支撐和藝術(shù)裝飾作用;牌樓兩邊額枋置有人物八仙圖案,玲瓏別致,莊重古樸。新建的碑廊和東、西兩苑內(nèi)鑲有米芾、黃庭堅、蔡襄、趙子昂及近現(xiàn)代書法家的書法石刻100余通,為華夏米芾書刻的藝術(shù)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