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5:20 | 瀏覽:136
解讀百家姓祁姓。祁氏文化淺說,祁寯藻簡介,祁寯藻碑帖抄錄。祁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五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二十八萬余,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多此姓。
祁姓文化之祁寯藻簡介
祁寯藻(1793—1866),字叔穎,號淳甫,后避清穆宗載淳之諱改為實甫,又號春圃,自號息翁,間叟**亭主人、息道人,晚號觀齋。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卒于同治五年,享年七十四歲,謚文端。我國西北地方史志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祁韻士五子,山西省壽陽縣平舒村人。
三代帝王師祁寯藻
嘉慶十九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兼撰文國史館協(xié)修,實錄館纂修,累官南書房行走,文淵閣校理,日講起居注官,會試同考官,廣東鄉(xiāng)試正考官,提督湖南學政右春坊右中允,翰林院侍講學士,署國子監(jiān)祭酒,通政使司副使,光祿寺卿,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兵部左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提督江蘇學政,戶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管理戶部三庫事務,上書房總師傅,協(xié)辦大學士,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文淵閣領閣事查倉大臣,實錄館總裁監(jiān)修總裁,管理工部事務,經(jīng)筵講官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誥授光祿大夫,禮部尚書。
祁寯藻是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代朝臣,是晉人在清三百年間居官最高最久者,有“半副鑾駕祁相國”之稱。政績卓著、舉能薦賢,蔚為一代賢相。亦是道光、咸豐、同治三個皇帝的老師堪稱“三代帝王師”。道光、咸豐、同治時立朝正直宰相,文人賢吏視為風范,有一定的聲望和影響。他一生清政廉明,愛國愛民,舉賢薦能,忠清亮直,學粹品端,高風亮節(jié),政績昭著,在民間享有清官的美譽。
曾力主禁煙,主戰(zhàn)抗英,支持林則徐、鄧廷禎抗英斗爭,鴉片戰(zhàn)爭中他是主戰(zhàn)派,是清政府內(nèi)閣成員中不可多得的主戰(zhàn)人才。他撰著的《馬首農(nóng)言》傳世聞名,現(xiàn)已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史資料,至今對我國北方旱作農(nóng)業(yè)仍有很大的指導價值。他的文學造詣很深,作有《**亭》集等二十多種,他的詩歌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焯,通俗易懂,許多詩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農(nóng)民的悲慘生活,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他提倡學術宋詞,書法,工詩詞古文,亦通訓詁,明義理,著作頗豐,為道光、咸豐年間巨公工詩者、素講樸學,故根柢深厚,非從事吟詠者所及,在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他殖學稽古,蔚為一代儒宗,更是世人楷模,清廉典范,蔚為一代圭杲,詩壇推他為領袖主持。一生作詩3000余首,“詩以言志、言以心聲”、“詩人之詩、學人之詩”,集詩書于一身。
他的書法藝術造詣更深,學書由小篆入真行,悉宗柳公權,又學顏魯公,參以黃庭堅,筆意直追魏晉,師法“二王”,探索書法之韻味,形成了瀟灑練達、舒逸遒健的風格。善榜書、對聯(lián),長短篇無一不精,用筆和結體得力于柳、顏,筋骨具備,遒健端凝,楷書中偶夾行意,得顏、柳之精髓。在運筆的頓挫上,嚴遵柳法,給人以筋骨勁健之美感,且中心緊收、四旁開展的結體,又顯示出一種瀟灑的曠士之風,練達的高人韻致,向帖學的高度攀登。他精研“二王”,博覽博學,書外修養(yǎng)甚深,使書法藝術日臻化境,故得“二王”之韻致,不流于柔媚,達到人書俱老的境界,熔眾家于一爐,開祁派獨特書風的先河。人謂:“大書深刻之絕詣為一時之最,人共寶之?!薄ⅰ捌钕鄧鴷ü谝援敶??!?/p>
祁寯藻是我國著名詩人、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革新派、對聯(lián)家、農(nóng)學家、宋詞派、史學家,是我國清代晚期文大臣中的佼佼者。是晚清集政治家、藝術家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祁寯藻碑帖抄錄
藍公教織歌
(清)祁寯藻
冷壽陽,春晚無花秋早霜。山農(nóng)卒歲苦寒逼,但知力耕不知織。自從藍公宰吾縣,男制紡車女紡線,大布著身衣裝棉,春風一吹三百年。藍公下車初,念民勞且愚,魏風曰縫裳,唐風曰曳婁。蠶桑雖不是,木棉亦所需。摻摻彼女手,胡為不織與?民曰無織具,公為置工作。民曰無織師,公為制女傅。制傅數(shù)百家,制工數(shù)十處。十日一張機,五日一匹布。以棉織布布易棉,工精布細勞以錢。貧家棉少錢不足,官囷更指麥與粟。藍公來,自膚施,明之季,萬歷時,秦中鉅族擁高貲。棉萬斤、布萬匹、金多不知幾千鎰。前車載滿后車溢,毀家為民謀家室。一年織事成,兩年獄訟清,三年機杼不空鳴,篝燈萬戶聞書聲。廉叔度,來何莫,昔民無襦今五绔。朱之卿葬同鄉(xiāng)子孫不如民奉嘗。前人遺愛后人表,藍公去后知者少。若非吾鄉(xiāng)張君手自記,一紙收藏始順治。我公苦心何所寄,邑垂寥寥數(shù)行字。馬首老農(nóng)老更慵,做歌猶能歌我公。公傳宜補循吏中,公祠宜傍泮水宮。大書深刻碑穹隆,要使城鄉(xiāng)市鎮(zhèn)九十有二所,人人歌舞公之功。君不見韓公亭月團團,苦說邊城特地寒。藍公衣被在四境,行人莫愁壽陽冷。
(題解:)藍公,即藍尚質,陜西膚施(今延安)人。明萬歷十九年(1591)任壽陽縣知縣時,為農(nóng)民傳授紡織技術,民賴其利。清咸豐六年(1856),作者寫此歌并書張所賦于順治六年(1649)年撰寫的《藍公教織記》石刻。次年,壽陽藍公祠修成,又書《藍公教織歌》石刻,均勒石祠壁,同期還書刻申公教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