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7:10 | 瀏覽:127
解讀百家姓伍姓。湖北伍家溝是一個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地方。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羋姓、姬姓、姜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伍胥為得姓始祖。
伍姓文化之湖北伍家溝
中國民間故事村伍家溝被譽為“中國民間故事半坡遺址”、“荊楚文化的活化石”,曾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如今漸漸沉寂了。
伍家溝故事村位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鎮(zhèn),該村有700多人,村民們以能說幾十上百個民間故事而聞名,其中有“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之稱的羅成雙,肚子里裝著2000多個故事。村里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歌諺語、謎語、歇后語的密集地帶。1981年以來,在民間文學家李征康的挖掘下,對伍家溝民間故事進行搜集整理,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伍家溝民間故事集》、《伍家溝村民間歌謠集》。伍家溝故事被國內外有關專家稱之為“中國民間文化的活化石”、“中國民間故事的半坡遺址”。
1991年,新華社向全世界發(fā)了伍家溝村的消息報道,全國數(shù)十家報紙刊登了伍家溝村的文章。
1992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用43種語言向全世界報道了伍家溝村的情況。
1993年,日本學者加藤千代一行到伍家溝村訪問,寫下了“日本民間故事的源頭在中國”的題詞。
1994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伍家溝村民間故事進行了實地考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2001年,中國文化部授予伍家溝“中國民間故事村”榮譽稱號。
但是遺憾的是,伍家溝如今漸漸沉寂了。2004年12月初,筆者來到伍家溝村采訪。當了多年村支書的李天有是一個40多歲的漢子,他說:“我在村里當20多年的村干部,把我的青春都獻給了伍家溝村的故事,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來我們村的漸漸人少了,幾乎被人們遺忘了。講故事的老人已過世了不少,現(xiàn)在會講故事的只有一二十人。年齡最大的是伍一川,他已過了100歲,不能再講了。年輕人外出打工了,真有點青黃不接了?!崩钐煊袘n郁地說?!叭绻龠@樣下去,伍家溝故事村這塊牌子不一定能保住?!?/p>
故事村為何沉寂了六里坪鎮(zhèn)黨委書記張海濤認為:作為口頭的活態(tài)文化,應該存活在故事傳承人的講述活動中。因此,傳承人維系著故事的“興衰”。隨著伍家溝村封閉的生活狀態(tài)一天一天被打破,尤其是村里廣播電視的普及和整個社會的轉型,伍家溝人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這些都消解了講故事的氛圍。以前農戶沒有電視,講故事是他們主要的文娛活動,但現(xiàn)在村里家家都有了電視機,很多農戶都蓋了樓房,買了摩托車,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了,故事的傳承確實面臨著一個難題。村里意識到這個問題,原來在小學里每周有一節(jié)故事課,還在學校間進行講故事比賽。然而,似乎并沒有產生新的小故事家來,而且學校的活動也日益散淡了。小孩子們大多數(shù)都被電視所吸引,對明星如數(shù)家珍。
有專家說,導致現(xiàn)代社會民俗變化的根本性原因,乃是由于科學技術的滲透。生活內容與生活方式是講故事的大背景,而誰又能阻止這個大背景的改變呢?誰又能阻止故事村人對開放的新生活的追求呢?
“交通問題是制約伍家溝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漢十公路到村里12公里路是土路,稍微下點雨,車子就進不來,就是晴天,小轎車也開不進來,誰愿意來?”李天有說。
讓中國民間故事村走向世界中國民間文學家李征康說:故事村就要抓故事,要想讓伍家溝村不沉寂,最根本的一條還是要從故事入手。文化的積淀能帶動一方經濟發(fā)展,可以這樣說,六里坪鎮(zhèn)正因為有了伍家溝故事村,才使六里坪鎮(zhèn)成為全國的明星鄉(xiāng)鎮(zhèn)。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這個城市就沒有靈魂??v觀全國幾個有名氣的城市,都是抓文化發(fā)展起來的,伍家溝必須從抓文化入手,完全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大學學生寫論文的基地等等,開發(fā)的前景可以說是非常廣闊?,F(xiàn)在發(fā)掘的新故事,完全可以再出版一本書,有新故事,就解決了故事青黃不接的問題。
故事的生命力很強,很多故事流傳了幾千幾百年,不應該隨著時間而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要先解決幾個為什么,外地客人為什么到伍家溝來玩?玩什么?看什么?吃什么?“不能丟了文化只抓錢,”干部要解放思想,憑什么招商?今天去是那幾個人講故事,明天去還是那幾個人講故事,而且講的都沒有任何變化,怎么行?伍家溝故事村的開發(fā)保護就好比蒸饅頭,要蒸好必須得30分鐘上氣,現(xiàn)在只蒸了25分鐘就不加火了,怎么能行?六里坪境內還有秦香蓮故居,秦家樓古戲樓等,和伍家溝聯(lián)系起來,和武當山南神道下的民歌村呂家河聯(lián)系起來,前景廣闊得很。
丹江口市文聯(lián)主席高飛:深圳原來有什么文化品牌?他們把“錦繡中華”搬去了,把“歡樂谷”搬去了,建立了中國民俗文化村等四大景點,使這座城市充滿了文化味,而且成了當?shù)刂穆糜物L景點,去深圳不去看這四個景點就好像沒有到深圳一樣。開發(fā)文化必須要和旅游產業(yè)掛鉤,伍家溝、呂家河是武當山的兩顆明珠,兩個要攜手,聯(lián)手發(fā)展,協(xié)同發(fā)展,要和武當山旅游聯(lián)系起來,打響“中國南方故事村”、“中國漢民族民歌第一村”兩塊牌子,是漢民族的史詩,作為一個特色旅游項目來開發(fā)。搞一個中國民間口頭文學展覽館,民俗文化展覽館(樂器),把故事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形象化。
不僅要在漢十路上重新修大門牌坊,而且還要讓民間文化進課堂,開展學術研討,大講賽等。路口要有標志性的建筑,使到伍家溝村游玩的人有聽的、有看的、有玩的、有帶的。隨著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的開工,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丹江口水庫山水一體化的旅游格局已經形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丹江口市建設湖北省旅游經濟強市的條件已經具備,伍家溝是旅游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鄖陽師專黨委宣傳部部長、伍家溝文化研究所所長聶在艮認為,講故事要講出實惠來,講出故事性,也就是民俗性。以民間故事來體現(xiàn)民俗,旅游上要把自然山水游和文化歷史游結合起來。把故事用雕刻、繪畫、舞蹈表現(xiàn)出來,突出自然性,原始生態(tài)性。
伍家溝村的沉寂也引起了丹江口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04年11月27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潘新萍帶領宣傳、旅游、文化、規(guī)劃、林業(yè)等部門的負責同志,到伍家溝村,就民間文化的搶救與保護、旅游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把脈問診。這次“把脈問診”確定的原則是,堅持保護與開發(fā)并重,走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產業(yè)之路。首先應打響中國民間故事村的品牌,找準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點,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繼續(xù)加強對民間故事村的文化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對該村的旅游經濟開發(fā)工作作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大力培育農民的旅游經濟意識和市場經濟意識。
丹江口市已將伍家溝村的通村公路列入市里公路建設規(guī)劃,至2004年冬,全長11.5公里的公路已澆筑水泥路面5.6公里,今年春天即可澆筑完畢,今年的“五一”黃金周,到伍家溝就可風雨無阻了。
六里坪鎮(zhèn)黨委書記張海濤表示,通村水泥路面完成后,鎮(zhèn)里將重點改善故事村的硬、軟環(huán)境建設,包括修繕故事堂、組建伍家溝民間故事講說團、成立伍家溝民間故事研究會、每年舉辦故事節(jié)、制定伍家溝村開發(fā)整體規(guī)劃、建設一個具有明清風格的伍家溝度假村、開發(fā)農家樂等,最終將伍家溝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