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3:51 | 瀏覽:342
解讀百家姓萬姓。萬氏家譜,姓氏源流及家譜文獻的介紹。萬姓是中國大陸排名前一百的大姓。根據(jù)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大陸萬姓人口254萬,占大陸漢族人口總數(shù)的0.21%,在大陸排名第92位。
萬姓文化之萬氏家譜
《萬氏家譜》是在乾隆年間由曾先后任山東蒲臺、甘肅成縣知縣的萬永年主持重修的,到嘉慶年間付印的。從《萬氏家譜》所載《萬氏淵源碑志》(此碑尚存,已殘)不難得知,昌黎萬氏家族的先祖為在元朝時到永平路任知事的萬寧。
簡介
2001年春天,在昌黎安山鎮(zhèn)安山街村發(fā)現(xiàn)了一冊保存比較完好的《萬氏家譜》。這冊在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編修的《萬氏家譜》,詳細記載了昌黎縣萬氏家族的起源及一些后世情況,為研究昌黎縣的一些歷史情況提供了新的線索。
歷史描述
6年前發(fā)現(xiàn)的昌黎《萬氏家譜》系木板印刷刻本,除封面換成牛皮紙包封之外,正文基本無損?!度f氏家譜》的序言印有兩篇,一篇為1779年春由署“賜進士出身”的“翰林院修撰、文淵閣校理、提督安徽全省學政加三級年家眷侍生”劉權之撰寫;一篇為1811年由昌黎縣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考中“聯(lián)捷第二名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官至兩江總督的魏元煜(時任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所撰。從魏元煜的序中可知,這冊《萬氏家譜》是在乾隆年間由曾先后任山東蒲臺、甘肅成縣知縣的萬永年主持重修的,到嘉慶年間付印的。
從《萬氏家譜》所載《萬氏淵源碑志》(此碑尚存,已殘)不難得知,昌黎萬氏家族的先祖為在元朝時到永平路任知事的萬寧。萬寧是江西南昌人,在“大元中”從南昌“北仕為永郡知事”,在任時“奉職勤勞,居心廉靜”,“解組后行李無資,未能旋里,遂家于昌邑西之安山”。也就是說,世居“江西之南昌郡”、“乃漢前將軍萬修之苗裔”的萬寧,在元朝時來到盧龍縣城任永平路知事,在任比較清廉,被解除職務后竟湊不足返回家鄉(xiāng)的川資,無奈只得落居在昌黎縣境內(nèi)的安山。這一記載訂正了地名普查時認定安山街“為明朝山東移民建立”的說法,安山街建村的歷史完全可追溯到明朝以前。
據(jù)傳,萬寧有兩個兒子,在安山街居住以后,仍以詩書傳家。到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其孫萬信考中貢生后得到朝廷重用,被任命為河南開封知府,在任時“守職廉勤”,像包拯一樣破獲了一件奇案,事跡載入《大明一統(tǒng)志》。萬信死在開封知府任上,歸葬安山街村東,當?shù)卦⒂猩竦辣W匀f信之后,萬寧的后裔在明朝時多有科舉中第者。
據(jù)《萬氏淵源碑志》記載,在明朝嘉靖年間,萬義“借山海籍”(即報山海衛(wèi)人),在嘉靖元年(1522年)考中舉人,繼而在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進士;據(jù)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版《山海關志》記載,萬義為“嘉靖癸未科會試第三百二十八名,登姚淶榜,三甲進士,未授職卒”。嗣后,萬氏家族又有萬金“任江南經(jīng)歷”,萬卿以“貢士任山東巨野主薄”,萬實為“明經(jīng)大儒”(即著名的貢生),萬應春考中庠生,“恩壽官”。到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春天,萬應春的兒子萬人杰考中的雖然也僅是諸生,但在清軍攻打昌黎縣城時,表現(xiàn)得異常勇敢,他不僅在事先“倡團守御”,而且在守城時“煮粥賑濟,輸金供費,晝夜御守,不避矢石”,并“間令童子執(zhí)花籃作韓湘子狀,望者以為神,不敢近”。
正因他在堅守昌黎縣城時有優(yōu)異表現(xiàn),當年即被由“明經(jīng)”(貢生)任命為保定府祁州訓導;在祁州,他又立下守城之功,得升任順天府東安縣教諭。到清朝開國以后,繼萬人杰的重孫萬珩在順治十一年(1654年)考中貢生之后,萬人杰的又一重孫萬瑄在康熙八年(1669年)考中舉人,又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考中進士,成為昌黎縣在清朝時考中的第五個進士,也是昌黎萬氏家族繼萬義之后考中的又一個進士。萬瑄先后任山東兗州府鄒縣、河南南陽府內(nèi)鄉(xiāng)縣知縣,年老歸里后死于家鄉(xiāng)。
時至清朝乾隆后期,元朝時落居安山的萬寧的后代已經(jīng)“支分派別不下數(shù)百戶”,而在明朝時所修的《萬氏家譜》毀于明末的“兵燹”已逾百年。萬珩的長孫萬永年不再出外為官、返回家鄉(xiāng)后,明知“作譜難,續(xù)譜易,續(xù)累葉相傳之譜易”,而“譜失矣,起而續(xù)之難,續(xù)猶創(chuàng)也”,仍矢志重修《萬氏家譜》。由于原來的譜系已經(jīng)很難查清、補齊,萬永年根據(jù)實際情況,在主持重修《萬氏家譜》時,在言明昌黎“萬氏淵源”之后,以自己的六世祖、得“恩壽官”的庠生萬應春(萬人杰之父)為一世祖,在《世表》中列出《自一世至九世譜總圖》,以及萬人杰的三個兒子的《長派譜分圖》、《次派譜分圖》等。實際上,這已不是完全意義的昌黎《萬氏家譜》,但萬應春一支的萬氏后裔譜系基本得到建立健全,在當時來講,也就難能可貴了。
據(jù)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版《昌黎縣志》記載,自號“樂山”的萬永年活了70余歲,“平生善書,楷法學顏魯公,行草學董、米,晚年上追鐘、王,自成一家,士大夫家多藏之”,民間傳說萬永年曾在乾隆年間擔任嘉慶皇帝的老師,并傳乾隆皇帝當時說萬永年的“文章平平,字壓八州”。
由萬永年主持新修的《萬氏家譜》,除刊有《萬氏淵源碑志》之外,還列有《事跡實錄》(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和《永平府志》記萬信、萬人杰生平事跡)、《立祭田記》和《譜訓十二則》等?!蹲V訓十二則》對萬氏后代“敬祀祖先”、“孝順父母”、“尊敬長上”、“親愛宗族”、“和睦鄉(xiāng)里”、“嚴飭子弟”、“嚴肅閨門”、“聘嫁以時”、“勤儉持家”、“預備荒年”、“置立義田”、“冢碣墓志”等一一提出要求與規(guī)定。
據(jù)目前了解的情況,安山鎮(zhèn)的安山街、萬莊、后石莊等村,以及新集一帶和原屬昌黎、現(xiàn)屬盧龍的萬貫各莊等村的萬姓村民,基本均為萬寧的后裔;此外,從清朝中、后期開始,也有一些萬寧的后裔遷徙到東北的沈陽等地,其中也出現(xiàn)了比較有影響的人物,如在“九一八”事變時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黑龍江司令的萬福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