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4:13 | 瀏覽:228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自稱"Uyghur"的音譯,具有"聯(lián)合"、"同盟"和"凝結(jié)"的意思。那么維吾爾族來源哪里呢?本期的中國姓氏一起來看看。
? ? ? 現(xiàn)代維吾爾族是經(jīng)過漫長的民族融合與發(fā)展而形成的,同我國許多歷史悠久的兄弟民族一樣,她在歷史上曾有過各種不同的民族稱謂,直到1935年才開始統(tǒng)一使用"維吾爾"這個漢譯名稱。
關(guān)于維吾爾人的名字自有一套規(guī)律:由本名加父名而成,沒有姓氏這一說,不能用漢族的姓氏來套用維吾爾族。人到中年,特別是老年,則除了本名和父名外,常附加一些稱謂以表示其地位、職位。由于人群中名字常常出現(xiàn)重復(fù),所以在正規(guī)場合和文書中,就要加上父名,甚至祖父名、曾祖父名以及出生地名來作區(qū)分。這樣一來,一個人的名字全稱就有一大串,見面時,當(dāng)然不必如此費神地念個沒完。維吾爾人的名字由爸爸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組成。
江浙一帶的土著少數(shù)民族是畬族
畬族姓氏文化是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系民族存在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關(guān)于畬族姓氏的由來,畬族長篇敘述歌言《高皇歌》將其附會入盤瓠傳說。在閩東等畬族聚居區(qū),由于長期民族歧視的緣故,大多數(shù)山客人已經(jīng)同當(dāng)?shù)貪h人一樣,認(rèn)為畬族姓氏源起潁川、馮翊等中原古地。這兩種關(guān)于畬族姓氏來源的說法,當(dāng)然并非畬族姓氏的本源。下面就畬族姓氏本源談一點本人的看法。
1、雷
“雷”是畬族大姓,源自畬族先民的耕作方式“耒”,即“犁”?!袄住笔沁@個姓氏的一種記音方式,在畬語中作為姓氏的“雷”字,實際上發(fā)音同“犁”,而與“雷公”之“雷”在韻母上存在差別。由于“雷”原本是漢姓,在存在民族歧視的地方,這種記音方式被畬民普通采用。“犁”姓還有“來”、“黎”、“賴”等記音形式,“來”、“黎”現(xiàn)還仍被惠東等一些邊遠地方的畬族所采用,而以“賴”為姓的畬民,現(xiàn)已大多融入閩南、客家族群,致使“賴”姓成為福佬與客家大姓。
2、鐘
“鐘”亦為畬族大姓,也源自畬族先民的耕作方式,即“種”。在畬語中,作為山客姓氏的“鐘”與作為漢族姓氏的“鍾”,以及“鐘表”之“鐘”在讀音上有很大不同,而與“種”(動詞)是同音的,這說明了畬姓“鐘”與漢族“鐘”并非一回事,山客普通認(rèn)為的“鐘姓漢來”的說法都是無根據(jù)的附會。將“種”姓用“鐘”記音,而在讀音上保留與漢姓“鐘”不同的原音,是畬族先人的一種減小民族歧視而又保留自己民族姓氏文化的一種方式。
由于所用記音字“鐘”亦是漢族大姓,至使很多“種”姓畬人融入客家族群,“鐘”姓成為客家人中的大姓,客家的很多地區(qū)甚至有“鐘半縣”、“鐘半鄉(xiāng)”之稱。
3、謝
很多方志記載表明,“謝”姓曾經(jīng)也是畬族的大姓,如著名的畬軍首領(lǐng)謝志山等都是畬族先人。在畬語中,姓氏“謝”與“感謝”之“謝”發(fā)音迥異,表明兩者并不是一回事。姓氏“謝”音同“畬”,亦源種畬族先民的一種耕作方式——畬,“畬”在畬語中的原義是“燒山、火耕”,亦用于稱呼燒山后所得的旱地。
“謝”姓現(xiàn)在在畬族人已很少見了,而成為客家大姓,表明“畬”姓畬人已幾乎融入客家等族群。
另一種說法是“謝”姓由瑤入畬的,即有“謝”姓瑤人遷至閩西后同化為畬人。
4、藍
關(guān)于畬姓“藍”的來源,藍萬清等人認(rèn)為源自畬族先人的種藍業(yè),此說甚為合理。
“藍”姓亦為“籃”、“蘭”、“欄”等記音方式,前兩者與“藍”一道,做為一個姓的不同記音方式,并存于各大畬區(qū)。而“欄”姓僅存于惠東畬族。
5、茍
很多方志記載表明,“茍”姓曾是與盤、藍、雷、鐘并列的畬族五大姓,但目前此姓已居畬族人的消失。
“茍”姓源自畬族先民的原始圖騰,由于民族歧視的緣故,畬族人的原始的狗圖騰與畬族“茍”一道消失了。為避免歧視,“茍”姓畬人曾改為“高”做記音方式,這些畬人后融入客家等族群。
6、盤
畬姓“盤”亦源自畬族的宗教崇拜——盤瓠,也由于歧視的緣故,盤姓很早就在閩東、浙南等主要畬區(qū)消失了,現(xiàn)僅存于惠東畬人之中,有“盤”、“盆”兩種記音方式。
同樣源自盤瓠崇拜的盤瑤姓氏“盤”,目前仍為瑤族大姓。